研究成果
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教育视角
发布时间:2024-04-11 浏览次数:





【论文信息】

袁志刚,阮梦婷,葛劲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教育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22(02):43-53.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933001)的资助。


【选题背景和意义】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好蛋糕的前提还是要继续做大蛋糕。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教育共享,一方面可以促进需求并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保证。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教育的均等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回顾西方国家教育均等化的发展历史,本文发现教育共享离不开政府和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最终形成以机会均等为目标,以优质、均衡、一体化为特征的教育供给模式。最后,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现有文献,分析财政体制对教育供给的影响,并对我国的教育均等化实践提供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均等化 教育 财政体制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通过对省际、省内各市和省内各县教育支出数据的分析发现,省内县域差异才是教育供给差异的最主要层级。教育均等化实践应当从省内出发,考虑如何健全省内财政体制以改进县级政府对民生性支出的财政激励。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教育也是最能体现机会公平的一项公共服务,对应着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两个方面。促进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和教育均等化程度提升是共同富裕的着力点。但从目前的教育制度来看,一定程度上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已有研究通过实证计算发现,1960年后出生的人群代际教育流动性显著下降、1975年之后出生的人群代际收入流动性也持续下降(陈斌开等,2021)。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使得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如果与之匹配的劳动力供给没有跟上,可能扩大教育不均等导致的技能溢价,进一步固化社会阶层。

通过对财政链条的梳理,我们重新反思了财政体制对教育服务供给的激励作用。有两个方面的理解很重要:第一,教育可以作为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服务;其次,教育也可以被认为是减贫的兜底性措施。如果将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那么地方政府就有动机投资教育。但是如果教育仅仅表现为是扶贫的措施的话,地方政府就会缺乏激励。目前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没有激励,可能是完成硬性指标,并且在指标实现后,这类支出也未能得到弥补或改善,反而可能加 剧 公 共 服 务的区域不均等程度(席鹏辉、黄晓虹,2020)。从当前发 展阶段来看,地方政府仍然关心的是投资的增长与GDP增长;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推进,地方政府的确开始关心居民和劳动力流动,但也把主要目标聚焦于人才引进,不注重提高本地教育支出以培养本地人才。


【政策建议】

第一,以教育的均等化实践为着力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是教育共享一方面能够促进需求并带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保证,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教育的均等性也能够促进经济收敛和收入平等。面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推进必须是系统性、体系化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教育的机会均等,形成优质、均衡、一体化的教育供给模式,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有机结合。

第二,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对教育等民生性支出的统筹力度。当前我国的教育等民生性支出主要由县级承担,但县级统筹的弊端是明显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县(区、市)财政支出能力差别更大,阻碍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的均衡发展。将财政支出责任上移,适度加强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制度得当、激励做对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改进地方官员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制定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是发挥官员积极性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措施,提高教育支出和其他民生性支出在官员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完善监督机制,并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作为官员晋升的重要考量。制度得当、将激励做对,中国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和全体人民共享方面一定会创造奇迹。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