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金融中介与宏观经济波动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4-04-19 浏览次数:


论文信息】

袁志刚,郑志伟,葛劲峰.金融中介与宏观经济波动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0,(03):103-117. 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933001)的资助。


关键词】金融中介 金融摩擦 经济波动 流动性 资产价格


【选题背景和意义】

金融中介在现代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经济主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保险。良好运作的金融中介可以克服现实世界中的金融摩擦,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经济在更高的潜在水平上运行。但是金融中介在实现这些功能时,实际上把经济运行中的大量风险转移到了自身,在有限程度内利用杠杆实现基本职能。金融杠杆增长也为短期波动埋下隐患,当外生冲击大到一定程度,金融中介反而成为放大金融波动的罪魁。信息不对称、金融合约不完全、流动性错配成为金融市场内生不稳定的条件,资产价格伴随着金融中介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而大幅下跌,对经济造成持续性的放大效应。特别当金融中介自身受到种种约束时,金融稳定和全局宏观调控变得复杂而困难。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及理论模型进行梳理,加深了对金融中介宏观效应的理解,为宏观广义货币政策传导、宏观调控分析和研究提供更多视角和思路,并在梳理中指出了金融中介理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主要内容和结论】

综合来看,宏观经济中的金融中介理论未来的发展应当着重把握三大方向:第一,发展不同金融中介约束同时存在的宏观均衡模型,也就是从异质性生产个体再向异质性的金融中介过渡。尽管目前已有相关探索,如 Adrian & Boyarchenko(2013), Heetal(2017)及Angetal(2011),但是相比单一类型金融中介,这部分的模型设定过于简化,而且局限于金融中介的行为,对由此引发的经济波动讨论很少。第二,在金融中介理论框架下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等金融政策的分析。宏观政策需要充分考虑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道德风险和时间不一致性,当前理论在政策层面的分析主要还是停留在“比较静态分析”的概念上,下一步的模型构建应该以政策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为核心,研究经济主体对不同政策规则的内生反应以及产生的经济调控结果。第三,利用实证分析进行必要的理论路线修正,特别是针对微观个体的计量分析。受法律体系、养老体系等因素影响,不同经济体的金融结构不尽相同,金融中介约束也存在不同形式,因此在理论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实证分析对理论发展的路线进行修正。对我国的金融中介相关研究而言,首先需要明确,我国金融部门在微观层面上的重要特点是什么?比如政府的隐性担保是否降低了金融机构在事前收集信息的激励,对信用风险的价格产生了何种扭曲?国有金融机构与非国有金融机构之间界限是否明晰,在经济周期中是否会表现出不对称的竞争格局?金融中介经营受到的行政管制纷繁复杂,经济效率有时需要向宏观审慎妥协,有时宏观审慎又需要让位于经济增长;在中国直接融资相对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衡,金融合约的信息敏感度和状态依存低,又会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解答对政策传导机制、宏观调控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需要学者先做好实证研究,对我国现实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厘清不同理论的适应性和相对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现有理论,避免唯洋是举,食洋不化。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