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92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3-11-08 浏览次数:

2023年11月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92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报告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南主讲,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高虹老师和樊潇彦老师等进行深入点评。

本次报告的论文题目是“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发表于2021年的《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主要作者是杜克大学的Ashish Arora,这位作者深耕于企业科研管理和技术市场领域,近年来在企业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nagement Science》和《Research Policy》等期刊有多篇发表。这篇文章利用1980—2015年美国企业的80万份论文发表数据和专利对论文的引用数据研究了技术外溢对企业基础研发投资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企业的基础研发会同时使得自身和竞争者在下游技术创新中受益。自身的受益(Internal Use)更强会提高企业基础研发的激励,而竞争者的受益(Spillouts)更强会降低企业基础研发激励。

本文的背景是自1990年以来美国私人部门的研发投入占比正在逐年减少(图1),并主要体现为私人部门基础研发(用科学论文发表衡量)的减少(图2)。

作者在Bloom et al.(2013)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分析企业基础研发行为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是一个领导者—跟随者的两阶段博弈,领导者第一阶段进行基础研发,第二阶段领导者和跟随者在给定基础研发的条件下进行纳什博弈。基础研发水平会同时增加领导者和跟随者的利润。分析框架的结论显示,基础研究对竞争者的技术外溢(Spillout)会降低企业价值和基础研发激励而对技术创新激励没有影响,而对基础研究的内部使用(Internal Use)会提高企业价值、基础研发激励和技术创新激励。

作者收集了Web of Science上美国企业在1980—2015年间在SCI或CPCI-S检索期刊所发表的约80万篇论文。根据论文数据和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以及专利数据的匹配,对企业80万篇的发表中的7万篇匹配到了14万件专利的引用。作者用企业发表的科学论文受到竞争者专利的引用量衡量企业基础研发的技术外溢,用企业发表的科学论文受到自身专利的引用量衡量企业基础研发的内部使用。作者根据分析框架给出的推测分别对技术外溢和内部使用对企业托宾q、论文发表量和专利申请量建立了回归方程,并将美国州级的研发税收政策作为IV进行识别,所得结论验证了分析框架的推断。

最后,回到文章背景中对美国私人部门基础研发投入不断减少的讨论,作者认为可以根据回归方程所识别的负面的技术外溢效应和正面的内部使用效应做出解释。结合1990年以来美国的竞争者引用增长速度结构性地快于内部引用的增长速度(图3),这使得2015年美国企业所面临的技术外溢效应远远高于1985年,因而降低了美国企业基础研发的激励。

参会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讨论。袁志刚教授指出,经济中的知识载体可以分为编码知识(Coded Knowledge)和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两种,后者也称为“know-how”,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也起到很大作用。樊潇彦老师认为本文建立的静态模型忽略了投资决策的动态性和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在研究中国的企业基础研发问题中可以作进一步延伸的研究。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