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93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3-11-15 浏览次数:

2023年11月15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93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敏主讲,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樊潇彦副教授、高虹副教授等进行深入点评。

张敏老师本次报告的题目为《人工智能、灵活用工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选择:二元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视角》。张敏老师首先指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的新现象。就业呈现出以灵活用工和兼职为代表的非正规化就业发展趋势。在技能结构方面,低技能岗位为主体,非技术核心岗位呈扩大趋势。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突出,就业极化现象日益明显:高技能人才稀缺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困难。张敏老师对此提出问题:中国未来的就业趋势是什么,与经济发展是同向而行还是背道而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岗位替代与创造效应的背后机制是什么?

张敏老师构建了劳动力市场搜寻与匹配模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劳动力市场首先氛围灵活就业市场与正规就业市场,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提供社会保障。灵活就业市场中是低技能劳动力,正规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中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各技能劳动力均有一定概率从就业状态进入失业状态。就业状态的劳动力可以通过付出成本、参加培训,在一定概率上实现技能升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则有一定可能技能降级。张敏老师将人工智能作为冲击引入。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企业更需要高技能劳动力;因此,会有更多中技能劳动力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付出成本进行培训,成为高技能劳动力。此外,中技能劳动力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也有更大概率失业,进一步技能降级成为低技能劳动力。企业则在不同的就业市场中与劳动力进行搜索与匹配,工人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张敏老师进一步引入了不同的政府政策手段:包括向失业工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工人缴税、企业缴税、政府向企业提供创造岗位的税收优惠,用于考察不同政策的效果。

张敏老师的定量研究发现,在没有干预政策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上升1.63个百分点,就业总量下降3.04个百分点,“就业极化”现象产生,灵活用工规模扩大,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下降7.15%,工资收入出现益贫式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冲击下,低技能工人“干中学”技能升级价值下降是导致以上结果的重要机制。为了协调数字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在冲突,不同干预政策的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培训补贴和为企业、就业人员提供税收减免而言,补贴企业岗位创建活动对于“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有着显著的效果,而结构性岗位补贴政策通过精准优化就业结构,进一步强化了该积极影响;当综合实施岗位补贴和失业救助或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时,“扩大就业规模、缩小收入差异”得以同时实现。张敏老师的研究结论为人工智能时代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会老师和同学开展了积极的讨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封进教授提出灵活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各技能劳动力均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与现实更加匹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樊潇彦副教授提出,企业在应对人工智能冲击时的应对更加复杂,可能会出现无法应对冲击而淘汰的情况。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