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系列讲座第107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肖颖同学报告了Jennifer N. Carpenter和 Robert F. Whitelaw发表在Annual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的综述类论文: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ock Market and Stake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作者简介:
Jennifer N. Carpenter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的副教授。她最为人所知的是,她在高管股票期权和管理风险激励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并因其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持续研究而日益受到认可。她曾在NBER,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报告过她关于股市真实价值的研究结果。Robert F. Whitelaw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的教授,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在资产定价的研究,包括对市场层面风险-回报之谜的解释。他的研究还涉及固定收益证券的定价和对冲,以及风险度量和管理。
文章介绍:
这篇综述梳理了中国股市成立至今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给出了今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它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展开,也就是国外金融学通常划分的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两个方向。在公司金融领域,学者主要探讨了在中国私有化进程、公司上市的地点选择问题和IPO抑价。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股溢价之谜、公司层面特有信息和市场因素对股价和收益率的影响,以及投资者个体行为相关的问题。另外,作者还总结了基金市场和股票衍生品市场的研究现状,以及全球市场一体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从总量上来看,股市的发展使得我国资本化程度逐年提升,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影子银行的扩张可能会成为影响中国金融系统稳定和效率的因素。而学界关于中国市场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学者基于A股市场特殊的交易规则和市场结构进行研究,得到了与其他市场不同的证据。作者认为,中国股市为学术界原先广泛关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随着越来越多市场数据的公开,也会得到更多新的见解和发现。如果把政策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加入到研究当中会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更有借鉴意义。
结论部分作者提到了当前对于中国市场研究的两点挑战,一是要熟悉中国特殊的金融系统,避免对直接套用其他市场已有的研究范式,而是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政策等因素。二是要提高对高质量数据的可得性,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市场成为一个好的实验样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中国正在从国家主导、投资驱动的经济体转向一个由市场主导、消费驱动的经济体,所以研究中国股市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探讨股票市场在维持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就是如何发挥股市在提高资本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中的作用。
专家观点:
在论文报告结束后,袁志刚教授指出中国最基础的问题还是在于企业。关于中国企业的改革,首先是国有和民营的大主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上市公司的表现以及股票市场的定价、信息披露都会存在巨大的问题。从国企改革的逻辑来说,最大的改革就是朱镕基当总理时的“抓大放小”。何谓大?事关国计民生或者战略性的,凡是竞争性的行业都可以放开,由此带来了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到了2000年后,“国进民退”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国企集中到了①资源垄断端,如石油、钢铁、煤炭;②房地产、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行业。但是中国现在产业链位置的上升,包括装备工业不断的前进,最核心的部分还是靠民营经济。
在金融中,最重要的是定价的问题。首先是投资者、企业的行为问题。对于投资者而言,可投资的资产品种非常少,如何优化配置?反映到市场上来,基于这样的行为和委托代理问题,供给又受到行政的高度管控,投资人非理性,法律又不保护信息披露,这些因素导致的最后结果就是资产的定价难以做对,使得金融市场无效,成为了一个利益分配的市场。但从时间维度看,许多指标都显示中国的金融市场在逐渐变得有效,这是一个比较欣慰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