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系列讲座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新发展大厦举行,本次讲座由樊潇彦老师主讲。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脱欧问题的经济影响逐渐显现,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国外市场面临着市场封锁的困境。全球产业链重构、全球治理结构变化给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樊潇彦老师以“开启新时代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新征程——基于全球金融发展历史、网络结构和制度创新视角的分析”为主题,为参会的复旦师生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及上海市发展战略研究所的博士后和研究人员介绍了其与全球化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引发大家热烈讨论。
讲座简介:
樊老师首先从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演化和重构、对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与欧洲发展格局的展望以及新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史使命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重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史使命。从关键的历史节点看待核心热点问题,过去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也是中美贸易战的“元年”。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和社会伟大发展的同时,全球经济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失衡,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事件频发。在全球GDP份额中,中国从1970年的4%上升至2016年的26%,而美国则从对应年份的57.5%下降至43%,其他主要发到国家GDP占比均有所下降,在工业比重、贸易收支方面,也出现类似趋势。世界经济版图重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迅速崛起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不仅取代日本和欧洲成为美国主要的经济伙伴,而且以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的形式使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对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形成挑战,发达经济体对自身的衰退和中国的崛起深感焦虑。美国作为发达集团核心国家,对中国日趋忌惮,引发2018年“中美贸易战”。
这种背景对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回看从2009年开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决策,在中国从“做大”到“做强”的战略目标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承载着中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性作用,并且成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使得中国“地区性金融大国”到“全球性金融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一系列《意见》的提出,使得上海开始承担国家使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樊老师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获得成果的进行了总结,通过对五个发达国家(美、英、法、日、德)的历史数据和一战的启示中梳理出发达国家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并为当下上海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主要包括:(1)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金融中心的崛起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2)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必须依托于、服务于国内实体经济发展;(3)货币战争或军事冲突对失败方的打击是巨大而持久的。
在技术层面,樊老师使用了“金融网络”这一研究全球金融体系的新视角,计算全球主要国家的直接投资网络和证券投资网络的出度和入度中心性、中介中性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对比2009-2017年间各个国家这些指标的变化。得到上海在全球金融网络中的定位和发展目标:(1)全球直接投资网络方面,“制造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器”,全球化的实体投资必须服务于这个根本理念,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必须服务于这一国家战略;(2)全球证券投资网络方面,虽然近十年来中国金融开放程度在不断提升,但于英美等传统全球金融中心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提升的空间;(3)可以通过加强与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我国在“金融和平崛起”之路上的阻力,提升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网络中的影响力,加快实现上海迈向全球金融中心的世纪梦想。
专家观点:
结合樊老师的分享,与会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周师迅处长认为主讲人将主要观点抛出后,引发大家热烈讨论,这种形式在讲座中是非常好的。结合樊老师所讲的内容,周处长指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前面临的现状,并表明上海市政府已将上海建设成为“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志刚教授从历史的四个阶段总结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1871-1914年,全球资源快速流动;1919-1939年,资本流动变缓;1944-1970年,资本又开始迅速流动;1970年以来,跨国公司发展和全球产业链构建,金融全球化发展,布雷顿会议之后,金融体制中许多障碍得以消除,带动资本账户在全球快速流动。葛劲峰老师也发表了观点,在成为国家金融中心的路途中,军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伦敦为例,当时的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以金本位维持英镑价值。二战时国家打仗支出大,英国政府发债增加,英镑面临贬值压力,但对应于金本位,又无法贬值,以致英国慢慢放弃了殖民地,这时美国的地位起来。这段历史对应于当下的经济形势则为,过去美国一国独大,但现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如果美国出现失误,人民币自然成为美元的替代。袁志刚教授补充认为,中国这些年的崛起对美国带来的多种层面的冲击,比如中国政治制度下的高速经济增长,对发达国家的民主体制产生冲击。过去美国的“离岸平衡守则”,在维持世界平衡、保持美国一国独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军事模式,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适用,中国的反介入策略,形成了对美国过往形成的基石的破坏。
最后,袁志刚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结合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全球和中国的宏观问题,能够帮助理解背后的基础结构。研究全球的人口结构,使用迭代模型。为什么欧洲始终保持金融中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财富积累丰富,大量的资金存在于金融市场。对中国而言,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着变化,通过“一带一路”等政策,中国的富人将资本带去出,劳动力充分流动,使得实体资本和跨国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重要的是金融要素流动,有新的业务方向,规避风险,在培育证券、期货等市场等数量方面没有问题。但核心问题是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问题,如何让金融产品的价格由风险决定。把这些做好后,上海进一步开放,将会立于不败之地。如果金融市场总是在做投机投资,上海的金融中心很难持续做好,上海的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于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背景。
与会的师生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及上海市政府发展战略研究所的博士后及研究人员和复旦师生都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进一步做好献言建策的研究工作贡献自己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