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全球化与就业研究政策沙龙第3期简讯——资产负债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17-04-11 浏览次数:
2017年3月24日,由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化与就业研究政策沙龙第3期——以“资产负债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为主题的讲座在经济学院805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宛聪博士,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成员袁志刚、封进、张涛、樊潇彦、葛劲峰、高虹以及经济学院部分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小班课主要讨论了《资产负债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暂定)》一书的提纲和分工。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是理论基础和背景,首先简要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之后梳理了有关经济危机的理论脉络。在古典经济学里,金融是实体经济运行中的润滑剂,货币是面纱,著名的“货币中性”是新旧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念。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贡献是否定货币中性,在经济周期危机中,货币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70年代之后,滞涨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自由主义泛滥,尤其是金融自由主义在全球发达国家盛行。2008年危机本质上是全球经济长期失衡的结果。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美元在全球泛滥,美元向美国回流导致美国金融膨胀,美元升息,房地产价格开始逆转,以次贷为主的金融产品出问题,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危机后,美国政府出手救助金融机构,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欧洲也是如此,主权债务不断上升,以至出现欧债危机。第二章便是对发达国家主要经济主体特征实施的总结,包括家庭、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的资产负债发展等。

从第三章开始是对中国的分析,首先回顾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历史渊源,在计划经济年代,金融是被动的部门。实体经济以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进行计划配置,金融部门通过各种专用帐户执行投资计划。改革开放以来,微观主体再造,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确立,家庭的消费与储蓄、企业的投资决策分散做出,金融部门也同时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再造,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第四章详细介绍了资产负债发展情况及目前的金融体系与西方的区别。2008年是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的转折点。2004年之前,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本国消费增长、出口增长带来的投资增长。2004年开始土地招拍挂制度,随着劳动成本上升,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上升,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国居民消费从制造品转向房地产,出口变得困难。中国三项投资的比例发生变化: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变得重要,随之重化工投资也上升。2008年之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第五章讨论了在中国金融体系和资产负债扩张过程中出现的房地产泡沫及其影响,第六章则讨论了目前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系统性风险,主要是影子银行。第七章是关于股市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解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

第八章和第九章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短期的主要任务是去杠杆,可以采取财政补助、减记债务、破产核销、债转股等方式。长期需要评估中国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概率,金融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实体经济,只有改善实体经济的效率,才能在长期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