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由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化与就业研究政策沙龙第2期——以“绝对收益机构在系统泡沫中的角色-基于A股市场研究”为主题的讲座在经济学院805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国泰君安肖莹博士,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成员袁志刚、樊潇彦、葛劲峰、高虹以及经济学院部分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报告主要基于肖莹博士的博士论文《绝对收益机构在系统泡沫中的角色-基于A股市场研究》。A股市场的总体表现特征包括波动大、振幅大(尤其是中小创),IPO融资、配套融资不平衡,壳价格水涨船高等。投资者非理性、资本市场体制问题、企业脱实向虚等被用于解释A股的种种异象,而A股的投机氛围特别容易滋生市场泡沫,大起大落的市场对金融市场和经济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研究了绝对收益机构这一近期逐年壮大的投资者类型,并讨论了绝对收益机构在A股系统泡沫中的角色。对于机构投资者,肖莹博士从其投资目标、偏好与特征入手,指出其在泡沫初期与泡沫中后期在投资策略上存在差异,并在理论模型中改写了原先风险规避者的目标函数,加入风险控制因素,放宽了原有的假设条件,用不同标准差代表不同风险的资产,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思想。同时,在投资组合中引入股指期货,给出了符合绝对收益机构特征的理论模型,并从理论模型中推导出绝对收益机构在泡沫中后期采取反转策略、对冲策略以及转移策略的可能性,这些策略对市场的泡沫分别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在实证方面,由于许多数据不能公开,仅仅从面板数据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利用2006-2008年和2014-2016年两段A股系统泡沫时间段,发现了区分中小创和蓝筹股是否融资融券的方法,结合泡沫的初期、中后期以及股指期货上证50、中证500推出与限制的时间段,运用DID统计分析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模型的关键变量是绝对收益机构(包括保险、QFII、私募、券商)的机构持股比例与收益率,实证检验显示了泡沫过程中绝对收益机构在风险控制要求下的投资策略变化。具体结论如下:(一)、融资配资资金解释了2014-2016上涨的大部分原因,但在控制了该因素后,绝对收益机构在泡沫中仍是助推器,维稳效果并不显著。(二)、绝对收益机构在2014-2016年对中小创的助推高于蓝筹,主要原因包括偏好中小创的私募在此期间大幅扩张以及股指期货的发展,尤其是中证500推出,这个产品增加了机构做多中小个股对冲beta系统风险的可能性,从而使得绝对收益机构在中小创建仓的同时也能降低整体系统风险。(三)、偏好蓝筹为主的保险、券商及QFII在泡沫中后期及股指期货推出时选择减持中小创、加仓蓝筹的策略,并同时运用股指期货,兼顾控制风险与炒作泡沫。(四)、绝对收益机构投资期限更长,持仓更多保留低估值稳定收益品种,下跌时最先减仓前期涨幅大、换手率大的个股,泡沫初期使用正反馈策略,先加前期涨幅大的个股。(五)、绝对收益机构跟风现象少,泡沫后期使用反转策略,泡沫股票的占比在上涨期并无大幅增加。
最后,通过综合比较各机构的投资组合的资源配置效率,对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