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全球化与就业研究政策沙龙第5期简讯——激励、断层与货币
发布时间:2018-01-24 浏览次数:
2017年11月21日,由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主办的全球化与就业研究政策沙龙第5期——激励、断层与货币的研讨沙龙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多功能会议室举行。袁志刚教授就《经济增长的迷雾》、《断层线》及《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三本书展开详细解读,在场师生们对此进行了积极讨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师生及华东师大的相关学者参加了本次沙龙。



一、袁志刚教授从激励、断层、货币等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观点阐述
袁志刚教授指出,早期的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储蓄缺口,如何提高储蓄率或者资本形成是国家发展成功的关键,后又逐渐引入了教育、借贷、产业政策等。《经济增长的迷雾》的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否定了之前发展经济学的结论。比如教育,如果没有把激励做好,政治环境腐败,教师地位低下等,在这样社会氛围下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回过头来想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什么东西最重要?是准确的激励。1978年从农村改革开始,土地承包制和农产品价格放开,也就是做对激励的信号,农业生产开始发展。之后企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亦是如此。2001年中国加入WTO,凭借比较优势,进入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积累的过程。但是,在08、09年甚至更早,出口出现了困难,我们开始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在中国特有国情(集中力量办大事)之下、地方政府发力的体制下的经济转型,这和当年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转型不一样。我们由出口向内需的转型是从“挖掘”土地(住房和基础设施)开始的,但是真正的内需是老百姓的消费,是国民收入倾向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分配。这就涉及到很多问题,包括产权、农民的土地制度改革、现代金融改革,比如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股权、税收等。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就是激励问题。基础设施之所以能如火如荼地进行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有效,或者说GDP锦标赛有效。但是现在应该要考虑,这些激励措施是不是依旧有效,我们是否应该改变地方政府的GDP竞争?



《断层线》的作者拉詹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之前做过印度央行行长。这本书讲的是08年金融危机,简单说就是金融海啸下面有实体经济板块的断层。袁志刚教授认为,拉詹和皮凯蒂其实是有相同点的,即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收入差距,在于目前的收入分配所形成的总需求吸纳不了总供给。无论是全球化还是技术进步,包括以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个趋势会更严重,这个世界只要有10%的精英就可以运转,甚至1%,或者有一部分人为这些人服务,有一大批人会在竞争中被社会淘汰,而资本主义就是一个最好的竞争机制。这里面根深蒂固的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断层线》讲的就是在这个讲求效率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大批人被排斥在外,收入越来越低,该怎么办?美国是民主社会,必须有美国梦,而房产是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着就是发展普惠金融。除了一个国家内部的差距以外,还有国与国之间的断层线,最突出的就是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非技能劳动者被发展中国家的非技能劳动者代替,而国际之间的断层线又进一步导致内部政治的断层线,所以会有现在美国的民粹主义、英国的脱欧。这本书谈到全世界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社会分裂。二战以后,社会发展有个黄金时期,就是战后到70年代或者80年代、90年代,有不同的划分。从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来看,这段黄金时期收入差距是缩小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是福利国家发展得比较好的,也是中产阶级崛起的时期。这几本书都不同程度的提到,社会凝聚力越强,社会发展的越好。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这本书的作者从首席经济学家做到英国央行行长,处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简单来说,这本书首先阐述了货币的本质,纸币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是因为货币的客观价值是稳定的,而央行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保证币值稳定,但是因为政府总是会想方设法的多发货币,币值稳定并不容易。其次,在币值稳定和各种各样的监管下,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银行体系是不会出大问题的。问题出现在全球开始大规模的储蓄过剩,主要原因在于拥有巨额储蓄的新型经济体大规模加入到全球化潮流中。以中国为首的国家认为美元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是实体经济并不能完全吸纳这些投资。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信息革命甚至以后的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和量子计算等,并不能引发像工业时代或者电气时代那样大规模的投资。比如现在的共享经济,其实是利用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吸纳投资的能力。有篇文章提到如果把人均寿命考虑进去,中国的储蓄率是在上升的,这一定会导致实际利率降低。这个过程中,面临竞争加剧和利差缩减的金融机构,只能开发大量的衍生产品,加上混业经营的开放和资本全球化,这些背景加总使得银行的利率和利差进一步降低。作者举了个很好的例子,纽约华盛顿广场两个老人赌博,他们的赌注本身只有10美元,但是围绕他们的赌局所产生的衍生赌局就不可估量了。但是没有金融是不可行的,金融炼金术就是把储户无风险的短期存款,变成长期的有风险的投资,比如铁路,这是人类的进步。所以一定程度的金融繁荣和资产扩张是合理的。但是90年代开始,所有的金融和资产负债都在膨胀,而且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都被吸引到金融市场去。在这种竞争下,高智商人群开始用高频交易等各种方法,到最后就是只要杠杆足够大、利差有足够的保证,他就能获利。最后关于货币有一个很深刻的哲学上的意义,当我们彼此完全信任,我们不需要货币,如果我们彼此不信任,货币就完了。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性,货币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不确定,但是货币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

二、在经过袁志刚教授对三本书的深度解读后,在座老师同学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张冰莹博士认为《经济增长的迷雾》一书从研究发展与增长的责任感出发,重新审视了二战之后的半个世纪内经济学家帮助贫困国家发展的成败案例。经济学家们曾视若灵丹妙药的外国援助、人力资本积累、人口控制、改革援助与债务减免,都在不同的国家遭遇了失败。作者结合长年在贫困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及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了贫困国家在寻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失败的原因。这些失败,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所有经济主体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成功的经济政策无需它法,只需做对激励。这一原理,不仅能够解释不同经济体在发展中的成败,也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需要坚守的原则。
林燕芳博士表示《断层线》这本书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概括了导致金融危机的种种弊端,高屋建瓴地审视了使我们陷入危机的各种因素,并为避免重蹈覆辙提出了政策路径。它指出贫富差距是这场金融灾难的重大根源,政府错误的政策指导使得本来就处于过度借贷的私人部门更加肆无忌惮地借贷,使得经济进一步脱离基本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在限制金融部门不稳定性的同时又从金融发展中获益,作为出口国家的中国应该在变得富裕之前就转向更为平衡的发展路径,及时摆脱依靠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
袁婷博士分析了《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表示作者认为全球消费和储蓄失衡是导致2008年危机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货币政策和银行业体系是脆弱的。他不否认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金融炼金术确实有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规模和风险积累如雪球般失控,且忽略极端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带来繁荣的金融炼金术不再有效。作者最后建议,提高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获得再平衡是根本;在金融上央行要确保所有贷款背后都有足够现金或央行临时准备金,要确保抵押物足够覆盖贷款价值。
王永钦教授认为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大趋势,那就是利率在持续下降,同时世界各国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劳动收入占比GDP的份额持续下降,各国债务日益严重。虽然新兴国家不断崛起与发展,但是金融体系并没有相对优势,只有美国能够向全世界提供安全的金融资产,有限的优质金融资产和全球不断增加的需求,使得金融资产的价格不断上升,在利率上也就表现为下降。其次,技术正在发生改变,轻资产的时代正在逐步靠近,无形资产占比越来越重,这就减少了企业能够提供的有效抵押,难以得到银行贷款,目前美国的企业杠杆率正在逐渐下降,与之相对的是家庭部门的杠杆越来越重。利率以及利差下降使得银行盈利困难,只能通过放大杠杆来盈利,比如住房抵押贷款,不断打包的过程就是加杠杆的过程,最终是通过这些金融资产让全世界为美国的穷人买房。有研究表明,美国的金融能力与100年前相比进步并不大,但是全世界需要的抵押品数量有限,美国就面临着金融上的特里芬难题。归根结底,各国需要提高自己的金融发展水平,发展自己的金融抵押品。
袁志刚教授稍后补充到,虚拟部门的利润应该来自于实体部门,但是有了隐性担保之后,利润就可以来自于发货币。繁荣时期,影子银行可以自己创造货币,但是这个体系十分脆弱,一旦发生抵押品紧缩,流动性就会枯竭。
在会议的最后,十年磨一剑的樊潇彦老师就其在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新发表的论文The Role of Firm Factors in Demand, Cost, and Export Market Selection for Chinese Footwear Producers,和大家分享了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汗水与收获,在此也祝贺樊潇彦老师。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