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会议实录: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专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
      2015年11月18日,主题为“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专题研讨会”复旦-清华联合WORKSHOP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5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由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承办。该专题研究由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首席专家袁志刚教授带领的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共同进行,两个团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此次参会人员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郑路副教授、上海就业促进中心的张得志主任、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刘社建研究员、JP Morgan基金会的亚太区负责人徐丹女士及张弛女士、另有团队的其他成员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葛劲峰博士、张涛副教授、高虹博士、韩旭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陈琳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琳副教授、河海大学的徐升艳副教授、上海大学的谭静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戈艳霞博士、徐玲博士、沈纪博士、葛天任博士等团队成员及各界专家二十余人。
      刘易斯拐点之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状,这不仅是总量上的不足,同时也体现在结构上的不足。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技能、专业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延迟退休、开放二胎等政策同样会改变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评估和衡量当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制定更合理的规划,对缓解用工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会议首先由郑路副教授介绍清华研究团队的研究思路和进展。清华大学主要从劳动力市场供给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上,考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缺口状况,甄别技能缺口较严重的群体,并预测各群体的规模和结构。进一步地,针对技能缺口较严重的群体,主要是中高职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农民工,从劳动技能的形成出发,分析供给方存在的问题。
      随后,袁志刚教授介绍了复旦团队的现有研究成果。他认为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技能缺口整体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复旦团队将从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从中国行业就业的空间变化来分析需求的变迁,并通过宏观数据以及企业微观数据来多维度度量劳动力技能缺口的大小。
      会议中,葛劲峰博士分享了他从宏观经济的视角看中国不同技能劳动力需求的经验。他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服务业占比提高未来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会继续增加。而技术的进步则会抑制中等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减小了低技能劳动力的搜寻和进入市场成本,从而增加了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某些行业的需求增加时,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开放的行业会增加供给,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而市场化程度低、垄断性质强的行业则会提高价格,而非供给,抑制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最后,中国现阶段特殊的人口与家庭结构,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政策,另一方面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家庭中会有更多的低端服务释放出来,这对刺激低技能劳动力需求有很大帮助。
      张涛副教授分析了服务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外包,对于就业创造的这些机会。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迅速,但同时服务贸易逆差却也不断增加,而且这其中不同行业间的发展速度极为不平衡。近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但仍以传统服务行业进出口为主,总体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随着专业服务贸易的兴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始慢慢走入大众视野,增速很快。服务贸易的增长拉动了国内就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于就业的拉动的能力远远高于传统服务业。这就使得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高虹博士就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做了介绍,主要针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她认为全球化是促使中国经济活动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初始和持续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密集的行业和地区将获得更快发展。反映在地理上,中国制造业就业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总体有所加强,而且期初技术水平高的行业会有更大的提升幅度,所以2003-2013年高技术行业就业总体存在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同时地区间再分配的空间也在不断缩小。
      韩旭博士则利用宏观数据预测了中国不同行业劳动力缺口的大小。她发现从行业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持续上升。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的更快。从职业角度来划分,商业服务业和生产类人员的求人倍率最高,人才比较稀缺,技术人员紧随其次。而从教育水平看,现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水平的求人倍率最高,但是本科及以上的发展速度最快。从技能方面来看,现阶段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仍然是缺口最大的一块,供不应求。
      徐升艳副教授利用常州当地的企业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公司认为今年缺工,企业在研发岗位、技术工、销售、普通操作工等岗位均有缺工现象,尤其是处于初创期、规模较小的企业。接近一半的公司认为高技能人才招工最为困难,非国有企业高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同时,企业中技术工人与普通工的工资差异小,技能型人才培养动力不足,企业对劳动力培训不足,求职人员技能与公司需求不匹配,现有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训练。
      谭静博士利用2015年企业家问卷数据对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她发现总体上财务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短缺压力相对较小,而高级技工的需求相对较大。大部分企业缺少战略设计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而大中型企业对互联网人才有更大的需求。企业普遍认为解决人才缺口的主要措施是,立足企业和企业员工本身,加强企业需求与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结合。
陈琳博士利用计划生育前后的数据分析发现独生子女比较偏好文员职位,完成计划的能力比较弱,工作渴望比较弱,找工作的努力程度比较低,找工作的经济压力比较小。
      清华的戈艳霞博士介绍了劳动力市场供给率与发展趋势,以及对技能缺口识别策略、测量和预测。她发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10年以后出现下滑,劳动参与率也不到70%,这都导致了劳动力规模的缩小。戈艳霞博士利用各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不同人群的劳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预测。
      徐玲博士汇报了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分析我国技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她先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致框架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然后分析中、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供给现状和毕业生收入回报。
      沈纪博士利用清华大学全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的数据对大学毕业生的市场供给进行分析。她发现高校专业设置中经管类毕业生占比逐年提高,而其他专业毕业生则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能力上,985高校的水准最高,而社会需求上对专业、样貌、实习经历也会有更具体的要求。2014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3.85%,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而女性在就业上会受到更多歧视。
      葛天任博士汇报了我国农民工供给现状,职业流动和对策。现阶段农民工供给增速开始减缓,地区间差异大。仍然存在男多女少,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权益保障普及率低等诸多问题。政府需要从技术认证体系完善、技能培训加强等多角度为农民工服务。
      徐丹女士和张弛女士认为这个专题研究能够把握市场动态,提升政府培训质量,对之后探索新的模式会产生不小的帮助。张得志主任同样认为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从总量向结构转化,高端和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在增加,但劳动力却向中端集中。高端劳动力的培训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时间的沉淀,而低端劳动力的不足则更多是由工资结构的不足导致的。要改变现有的结构不平衡局面,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完善社会体制。
      刘社建研究员认为在关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劳动力缺口的同时,也要聚焦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例如延迟退休、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开放二胎。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例如农民工、海外务工人员等。在研究劳动力缺口的时候要从宏观也要从个人角度来考察。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包容式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是保证我们产业健康成长和个人收入健康增长的关键。研究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肩负着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意义。技能缺口的补足才能满足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实现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才能保证中国维持现有的增长速度。本次复旦-清华联合workshop的专题研讨会具有很现实的研究价值,可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诸多问题。对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及时的政策建议。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