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上午,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第71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5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葛劲峰博士围绕“Secular Stagnation”这一概念,详细介绍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思想潮流,并且就中国的改革前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会议参与人员有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范剑勇教授、张涛副教授、樊潇彦老师、高虹老师、上海市政府发研中心的周师迅处长、潘春来处长,另有众多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人员也一起参会讨论。
“Secular Stagnation”是在1938年由Alvin Hansen提出的概念,而在全球各大经济体增速放缓的今天,被美国经济学家LarrySummers再次复活。“Secular Stagnation”不仅仅意味着增长率的放缓或长期的低增长,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上接近于0的真实利率,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的传统货币政策的失灵。
葛劲峰博士介绍,目前国际上对造成长期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例如Robert Gordon研究发现美国2000年之后企业规模的动态变化大幅降低,高速增长的企业数量迅速下降,创新的不足造成了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另一派则从传统的总需求不足出发,数据显示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去杠杆化,实体企业努力降低负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投资率的降低,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
而在“Secular Stagnation”下极低的真实利率,往往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多问题。葛劲峰博士提到,首先无风险利率的降低,就迫使金融机构增加风险资产敞口来保持一定的收益,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其次,低利率下企业借债成本降低,经营效率低下的企业就不会退出市场,伤害实体经济的效率;另外,低利率下金融市场容易产生理性泡沫,随着资产价格上升,虚拟经济的回报率提高,工资收入相比于房价增长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就会创造出一大批食利阶层。袁志刚教授也指出,中国所存在着的食利阶层可能也正蚕食着中国GDP的增长。
葛劲峰博士还反思到,传统的宏观经济学面对“Secular Stagnation”时几乎束手无策,凯恩斯的两大政策纷纷失灵:极低的真实利率压缩了货币政策所能发挥的空间,而在持续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低增长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难以为继。因此,“结构调整”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但是宏观经济学由于其过于“宏观”,对于“结构性”的研究相对匮乏,导致结构调整往往沦为一句口号。
联系中国的经济发展,葛劲峰博士提出,中国的问题既不是典型的总供给不足,也不是典型的总需求不足,中国今天最大的问题在于宏观经济的配置效率变差,大量的资源和要素被锁定在没有效率的企业之中。无效率的企业不出清,在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会对有效率的企业造成伤害。因此,去杠杆一定要和国企改革联系在一起,否则即使抹去国有企业的债务,它还是无效的。
最后,袁志刚教授高度评价了葛劲峰博士讲座的内容,认为其对于每一位研究者理解今天全球的宏观背景都很有帮助,并且建议大家做研究应该抬头看路,关注经济社会问题,不应该做文献导向的研究,问题导向的研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