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解放日报》2013年9月25日刊
本报记者:封寿炎
访谈嘉宾: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压低生产要素成本,以价格优势赢得国际竞争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在新一轮更深刻的全球化过程中,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调整思路,依托制度体制的改革创新,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国外高端生产要素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
解放评论: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在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的背景下,这一表述引起了广泛关注。
袁志刚:中国经济奇迹进入“第二季”,有其独特的国内国际背景。在国内方面,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也应看到,近年来这种高速增长,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驱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从要素投入的结构看主要依靠粗放的要素投入,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而较少依靠技术创新。现在,这种增长模式受到的约束越来越明显。
在国际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场更加深刻的全球化过程正在发生。如果说,WTO主要侧重商品和服务的全球贸易,那么以TI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化,则表现为贸易与投资并重。这些协议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世界贸易的规则、标准和格局,改变现有的整个贸易规则体系,它们将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设定比WTO更高的门槛,形成更高的进入壁垒。这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造成更大的压力。
所以,从国内国际两个背景来看,压低生产要素成本,以价格优势赢得国际竞争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在新一轮更深刻的全球化过程中,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调整思路,依托制度体制的改革创新,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国外高端生产要素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所以说,提出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可谓正当其时。
解放评论:“第二季”特别强调“提质增效”,与“第一季”相比,它将具有哪些新特点?
袁志刚:所谓“第二季”,首先就是换档的概念,宁可牺牲增长速度,也要纠正经济结构,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第二季”不再依靠粗放的要素投入和外需驱动,而更多依靠第三产业、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驱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更持续的增长。再次,要加快构建国内价值链,使更多创意研发、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会计审计等环节放在国内,以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本地增加值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量。
解放评论:怎样才能开启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
袁志刚:关键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过去政府习惯充当投资主体的角色,现在投资主体要变成企业了,政府要变成监管者。投资主体变成企业,就要求各投资领域既要对外开放,又要对内开放。
具体来说,要开启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就要求政府实现转型。还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重点是金融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对于金融市场,要解决资金空转的问题,使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要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对于土地市场,要开展土地确权,加快实现土地流转。对劳动力市场,要推进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充分的社会公共产品,实现劳动力同工同酬。
解放评论:即将正式挂牌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被寄予厚望。可以预料,它将在“第二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袁志刚:上海自贸试验区最大的影响力在于制度创新。首先,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是一个服务性政府。在投资管理上,“轻”审批,但“重”监管。企业的投资活动是高度开放和自由的,但是如有不轨行为,必须马上被发现和处理。其次,新一轮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是服务贸易在更高程度上的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极大推进上海乃至全国的服务业水平提升。最后,在金融市场制度改革方面将会取得突破,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服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还要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自贸试验区还可以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实行资本项目的货币可兑换,使全球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成为真正的运行中心,而不是单纯的行政中心,同时也可以大力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而且,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既能够更好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又吹响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号角:打破金融垄断,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市场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水平。
我们可以期待,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功,将其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内容复制到全国,充分发挥制度红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中国经济一定会出现新的持续增长的动力,再创辉煌,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