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访问芬兰银行的研究部门BOFIT是一年多以前就定好的,访问的目的是研究养老金和家庭储蓄率问题,这是IMF和各国央行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很巧就碰上了全球金融危机。在水深火热的金融危机中,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会处于戒备状态。我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坐进了Bofit的办公室,办公室是独立的,但信息却不断传来,冰岛银行破产在欧洲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所以我来这里听到讨论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想象中的中国、俄罗斯或其他大国的问题,而是处于天涯海角平静得几乎被忽略的冰岛。上周一,有消息说俄罗斯要援助冰岛,过后果然BBC就证实了,于是大家赶忙去分析为什么是俄罗斯。又过了两天说瑞典也会出手相助。我的问题比较天真:这次金融危机对芬兰会有多大的影响?似乎芬兰的各项指标都比较稳定,国际竞争力、人力资本等等都处于世界前列。于是有人告诉我,芬兰银行体系的外部依赖性很强,而且在1991年有一次类似的金融危机。我不研究金融问题,但处于好奇还是去了解了一下1990年代初期的北欧金融危机,以及那次金融危机对芬兰当今银行体系的影响。纯属好奇,很不专业,跟大家分享。
诊断是不是处于金融危机的指标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资产价格、二是实体经济、三是公共债务。芬兰在1980年代经济增长经历了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结束,1991年开始连续3年GDP负增长,到1995年才缓过来,随后就比较稳定。与经济衰退伴随的是经常项目逆差,最高的时候为GDP的-5%,和今天的美国差不多了。挪威的经济衰退要早一些,在80年代末,瑞典差不多时期,但这两个国家衰退的程度要轻得多。资产价格方面,芬兰的住房价格1990年比1980年涨了1倍,危机期间5年里全跌回去了,到现在才回升到1990年得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近30年中瑞典的房价涨幅比芬兰小得多,而挪威却高得多(原因还不清楚)。在经济增长时期,银行信贷增长很快,加上实际利率较高,国际资本流入,经济就过热了,通胀率2-3%(1986)上升到1990年的9%。但后来坏帐比例开始上升,银行贷款迅速萎缩。那次经济危机之所以是金融危机是因为银行首先出了问题,银行的风险资产出了问题,面临破产,和今天的金融危机相似。芬兰在80年代放松了金融管制,银行之间主要靠价格竞争,创造了很多风险资产。更进一步,为什么那些风险资产会出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首先因为俄罗斯的改革和需求下降,芬兰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量大减,1991年下降了70%;其次,德国统一,导致全欧洲利率上涨,芬兰马克升值。与之对照,瑞典和俄罗斯没什么贸易,挪威有石油,所以他们没有芬兰那么灾难深重。危机以后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接管了250家储蓄银行,不断注资,一直到1994年。1995年这些银行开始止损。与此同时银行经历了一些列重组过程,芬兰的银行被丹麦、瑞典、挪威银行兼并,似乎政府为了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并不在乎银行的股份是否属于本国人,所以现在据说芬兰只有1家商业银行完全是自己国家的人拥有,银行体系60%为外国人拥有。由于现在银行的股票涨了,当初政府的注资的成本也大为下降,还有赚钱的可能。
还是要想想中国现在的情况,国内经济调整还没有眉目,又在为世界金融危机买单了,据说我们已经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现在全球的股票都在不停地跌,政府注资、降低利息也不能阻止信心的下降。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贫穷的中国人,又经历了深重的自然灾害,现在却要决定是否向美国的金融大亨们提供援助。说到底是我们不清楚出口和国内消费究竟哪个对中国更重要。就象长期以来,为了引进外资,为了出口,我们投资物质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我们把钱借给美国人而不借给民营企业,我们进口污染并且只要很低的利润率,我们宁愿停留在产业连的末端,宁愿保持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宁愿透支未来几代人的资源。国外的学者研究了一下中国出口产品中在中国制造部分的增加值,发现是在下降的,于是他们认为这是production sharing的结果,可是他们不会去为中国人做福利方面的分析。中国人自己也迷惑了,我们那么辛苦,出口换了那么多外汇,都是为谁忙呢?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中国提高内需应该有怎样的一个战略。现在基本停留在想象阶段。新农村建设据说有些地方路修了,灯亮了,可是却没有人,年轻一点的都离开了。
当然,上面都不是我现在的工作,我在Bofit 有自己的任务,而且还挺麻烦。也没多少自由,总共也只有6天假期。好在这里诱人的地方也不多,我努力让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一样,静水流深,做一些想做能做而且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