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29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0-06-18 浏览次数:

2020年6月1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29期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生苏玉斌同学和上海市委党校信瑶瑶博士作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葛劲峰老师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苏玉斌同学报告的文章是Financ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A Public Policy Perspective。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创业与创新融资现状,并从制度改革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创业融资困难的根源在于创新产出的非竞争性、创新过程的风险性和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政府政策和风险投资都有助于克服这些挑战。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金来源。早期融资主要依靠企业家个人积蓄和朋友、家人的资金。与美国较为多元的融资方式相比,中国面临较严重的融资约束,但政府创立的中小型技术企业创新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中期融资由风险投资主导,政府和领先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后期融资的核心在于退出策略。风险投资最主要的退出方式是内地IPO。但中国内地严格的IPO制度产生的9个经济问题破坏了创业融资环境,并对中国当前两个重要目标(让更多高科技公司回归A股、在国际重要指数中有重要占比)的实现构成显著障碍。因此,文章提出中国当前IPO制度已经过时、亟需改革,应该朝着注册制和披露系统的方向发展。文章最后结合当下中国的一些特点,明确了3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1)融资选择对创新的影响,2)政府角色与干预,以及3)新型融资方式的影响。

袁志刚教授认为,结合最近中概股回归热潮,值得思考和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对各方利益的影响,以及中概股摘牌回归对中美两国的影响。葛劲峰老师进一步指出在这两个问题上值得关注的数据指标。张涛老师提出有关制度和法律的作用的看法,通过对比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并结合日企、德企的发展,认为法律制度对优质企业的产生有重要意义,但更关键的还是创新想法与企业家精神。袁志刚教授和葛劲峰老师均表示赞同。袁志刚教授认为创新型企业融资问题的改善有赖于体制创新,同时也要防止出现金融泛滥。葛劲峰老师认为制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如果政府政策总是倾向于金融资本家利益而忽略民众利益,必将不利于创新和国家发展。

信瑶瑶博士报告的文章是Measuring liquidity mismatch in the banking sector。文章采用新的流动性指标(流动性错配指数LMI)衡量资产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的融资流动性之间的错配。作者根据2002-2014年间2882家银行控股公司的样本研究银行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发现银行业整体流动性从危机前的+4万亿美元恶化至2008年的-6万亿美元,并在2009年回落至危机前的水平。LMI指标可用于宏观审慎流动性压力测试,并且这种压力测试可能揭示了2007年初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横截面数据表明流动性错配程度更高的银行有更高的股市崩盘概率,在金融危机期间更有可能向政府借款。因此,LMI衡量标准既能反映单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能反映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此外,与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率等其他指标相比,LMI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更好。

袁志刚教授认为流动性错配的概念是好的,反映的一个本质性问题就是金融机构为什么要拼命加杠杆。金融的首要任务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金融泛滥却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而有违其存在的意义。葛劲峰老师认为学术界当前存在的一个缺陷是过于追求指标的创新而忽略了本质性问题的解决,并结合美联储的历史及其当前面临的困境,指出政治是导致金融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樊潇彦老师则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指出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好的研究方向,但由于对数据和研究技术的要求较高,需要在方法可行性上有更多思考,不宜盲目模仿。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