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34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米晋宏老师报告,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进行深入点评。
米晋宏老师报告的论文是“中美科技竞争的根源、演变与影响——基于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文章通过专利数据探讨了中美科技摩擦背后的潜在原因。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实证角度考察了中国对美国的技术替代性,研究发现:在美国的优势领域,主要是电气工程领域与仪器领域,中国对美国存在显著的技术替代;但在计算机领域,中国仍有很大的赶超空间。在第二部分,文章回顾了1981~2000年期间日本与美国的技术摩擦。在美日冲突的20年间,日本四大技术领域对美国均存在明显的技术替代。第三部分讨论了中美科技竞争的影响与跨国专利,中美科技冲突的影响主要包括301事件、美国进口管制和美国出口管制(主要针对美国比较优势领域,例如科技领域)。其中,米晋宏老师将关注点放在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上,并用跨国专利作为知识流动的载体。研究表明,中国的专利仍未脱下“拿来主义”的外衣,跨国专利(尤其是来自美国的跨国专利)确实带来了技术的引入、提升了中国的赶超能力,具体表现在对中国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促进上。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首先,中美科技竞争的根源在计算机领域;其次,对美国核心领域的赶超更有可能招致美国的反制;最后,美国对华的反制影响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领域。
袁志刚教授、葛劲峰老师和樊潇彦老师等对此次汇报做出了深入点评。
袁志刚教授提议,针对中国在不同领域的专利份额演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例如,可以研究不同领域外资流入情况以及外资的流入动机、中国赴美的留学生在美国实验室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方向等。此外,中国成功实现弯道超车的具体领域、基础及成功的原因也都值得进一步深究——是得益于投入驱动还是产业组织,抑或是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袁老师还认为,要维持中国追赶的后劲,基础研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国当前制度尚无法对科研人员提供足够的激励。
樊潇彦老师建议,基于现有结论可以进一步对研究领域进行细分。例如,计算机领域还包括PC机、操作系统、芯片等小类,在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具体探讨中美冲突对不同小类的影响。葛劲峰老师提到,国外有研究显示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某一领域的论文质量与对应领域的专利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应地,中国在某一领域的论文追赶也与对应领域的专利数追赶高度相关。另外,葛老师还指出,中国在颠覆性创新明显的领域表现较为出色,而在化工、机械等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则显示出力不从心。在葛老师评价的基础上,袁老师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关注“连续性技术”与“非连续性技术”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来说,在“非连续性技术”领域的赶超更加成功,这背后可能来自中国的市场优势。最后,袁老师建议未来研究可通过引入产业组织理论来进行深化,例如利用政府、跨国公司等主体的目标函数探讨专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