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47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

2021年4月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47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谢安婷同学报告,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葛劲峰老师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点评。

谢安婷同学报告的论文是“Reputation and School Competition”,该文章的研究背景是竞争性教育市场表现出的“分层”现象,以及人们对顶尖大学入场券的争夺日渐激烈。具体而言,在现今的教育市场中,高校被分为两类——精英大学与非精英大学。前者特指对学生有一定选择标准的学校,例如大部分私立学校;后者则对学生的个人特质没有要求,例如大部分公立学校。以Rothschild and White(1995)等文献为代表的理论模型通过引入同伴效应来解释分层,他们认为学习的外部性会促使学生关心学校里其他同学的能力,进一步导致学校间在学生能力上出现分层。然而,同伴效应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间,大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反而有所减少。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学申请人数几乎翻了一番,但精英大学并未扩招,这导致家长和学生在招生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精力,出现被称之为“rug rat race(幼儿竞赛)”的现象。作者通过建立模型证明了,人们对优秀同伴的偏好及随后产生的校园分层,可以由“声誉关注”内生得到。当毕业生使用其母校声誉来表明自己的能力时,就会产生声誉关注。

在作者设置的模型中,工资反映了市场对技能的最佳评价,技能由学生的先天能力、在大学的学业努力程度和大学附加值决定。由于先天能力无法观测,雇主会把毕业院校的声誉作为衡量先天能力的信号之一,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高声誉院校的追求,即出现“声誉关注”。本文把一所大学的声誉定义为其毕业生的平均技能,因此,一所大学的声誉不仅取决于它的附加值,还取决于它所招学生的先天能力。此时,人们对高声誉大学的偏好就表现为对优秀同伴的偏好。此外,由于学生可以通过进入一所更有声誉的大学来影响市场对他们能力的看法,故进入精英大学会降低学业努力的动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入学前付出过多“备考努力”,而入学后的“学业努力”却不足。最后,本文假定备考努力是“非生产性努力”,而学业努力是“生产性努力”,故教育市场的分层会对社会生产率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为了避免教育市场的两极分化,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填报心仪的院校,同时要求学校用抽签方式录取学生。这可以保证所有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同,使学校的附加值变得透明。可以预见,学生只会报名去高附加值学校。当高附加值学校有能力供应整个市场时,低附加值学校将被淘汰。

袁志刚教授认为,未来研究可以加入家长的效用函数。例如,家长对孩子的鞭策一部分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还有一部分则是为了“养儿防老”,孩子进入高声誉大学将从不同方面影响家长的效用。袁教授还指出,教育市场的分层是阶级固化的一个表现,这会降低社会流动性并阻碍经济发展。此外,为备战各类考试所付出的努力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幸福感,也侵占了家长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教育市场的改革,促进人们更加平等地接受教育。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