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48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

2021年4月1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48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赵德明同学报告,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樊潇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陈琳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点评。

赵德明同学报告的论文题目为“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lations: Taking Finance Seriously”,文章回顾了从金本位制到今天国币货币体系的演变,尤其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金融危机如何对每一个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当中,一个基本的约束条件就是货币政策不可能三角: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具有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以及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国际货币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在这个不可能三角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也可以看作是一直在这个不可能三角中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但是经典的不可能三角并没有直接处理金融稳定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历史上被证明无比的重要。

在1914年之前的金本位体制下,不可能三角主要通过固定汇率和贸易自由流动来解决,这样设计的确促进了贸易和国际借贷的蓬勃发展,但这个系统也极大的限制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稳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在金本位制时期,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每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促使学者和政策界对货币体系进行反思和调整,“最后贷款人“、央行体系的建立均发生在这一时期。另一方面,货币体系的设计本身也影响着金融稳定性的问题,有很多文献强调了由于金本位制的制度设计加重了美国的大萧条。

二战之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选择了汇率稳定和一定程度上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允许各国对于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的管制等,严格的监管加上相对简单的金融体系,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但是这样的货币体系仍然尤其内在的不稳定性的问题:随着贸易扩大固定汇率越来越难以维持、金融监管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及特里芬难题愈发地尖锐。最终70年代之后国际货币体系过渡到了浮动汇率体系。

然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自由化浪潮中,各个国家仍然没有足够重视金融稳定的问题,这为之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最终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扭转了这个自由化的浪潮。另外,浮动汇率制度也并非大家想象的一帆风顺。为了更好地促进贸易,同时保护经济不受大幅度的外汇的波动所带来的宏观金融冲击的影响,很多国际依然选择了盯住汇率制度。不过作者认为,在跨境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尽管浮动汇率无法完全缓冲外部金融的冲击,但是更灵活的汇率体制确实还是提供了一个对于外部货币政策冲击的隔离。

最后作者认为今天的货币体系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尤其是在目前全球低利率和资本流动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多国家难以维持金融体系和价格的稳定,国际宏观经济当中的主要挑战,例如汇率制度的选择、贸易账户的平衡调整、大量储备资产带来的新的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国际宏观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实践都需要更加重视金融因素。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