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58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章逸然老师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樊潇彦副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现有研究以美国为例,发现技术市场作为专利发明者和使用者的交易中介能够显著提高经济福利。但是,技术市场存在的各种摩擦也可能会对阻碍交易的进行。有关商品和要素市场摩擦的研究并不少见,但针对技术市场摩擦进行的定量研究却很少。章逸然老师报告的论文“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Frictions in Patent Market”利用中国的专利与企业数据,构建了专利交易市场的结构性模型,定量估计了技术市场摩擦,并对中国和美国的专利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首先,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中美专利市场的典型事实并进行了对比。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和美国的专利授权数量差距急剧缩小,但专利交易数的差距仍然很大。按照技术类别进行分组后,数据显示在美国高质量专利销售明显高于低质量专利,但在中国,质量对专利的销售影响并不大。章逸然老师认为这些差异可能是中美专利市场存在的摩擦不同导致的。同商品与要素市场一样,技术市场可能也包括了三类摩擦:搜寻成本、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于是,章老师构建了一个结构性的模型刻画了技术市场摩擦对专利交易的影响。
接下来,章老师利用SMM(Simulated Method of Moments)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最后进行了反事实分析。反事实分析部分先检验了三种摩擦对专利交易比例和整个经济(GDP)的影响。完全消除搜寻成本或交易成本都能够大幅度提高专利交易比例和GDP,而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对经济福利的影响不大。接着利用美国的数据重新估计了参数,并比较了中美专利市场摩擦的差异。文章发现搜索成本是造成中美专利交易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假设中国的科技市场摩擦水平与美国的相当,专利的交易比例将显著提高。
袁志刚教授认为章老师的论文将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简化成严谨的数学模型,逻辑严谨、框架清晰,为我们提供了目前宏观研究的范本。章老师的文章从专利与科技市场出发,值得进行更深入思考。首先是目前的国际形势可能影响科技交流,美国的科技发展是基于全球化的科技发展,目前的国际形势挑战了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其次是制度问题,知识产权对专利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缺少制度的保护创新项目可能会缺乏激励,这需要我们继续思考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模式互动。最后,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需要思考的课题是如何利用金融来促进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