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59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1-10-20 浏览次数:

2021年10月20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59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邵萱同学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樊潇彦副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本次会议报告的内容是由巴里·布赞和乔治·劳森所著的书籍《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本书从全球转型与现代性角度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历史形成奠定了历史社会学基础:长期以来,国际关系研究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作为起点,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开始和结束等重大事件作为国际关系的标志性时间节点,关注和平与战争、权力格局等,而很少注意甚至基本忽视了国际体系的整体性与关联性。而本书指出,“漫长的十九世纪”(1776-1914)中所发生的全球转型,对当今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球转型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格局:工业化、理性国家建设和“进步”的意识形态重塑了权力模式,在不均衡的全球化进程中使得能够驾驭现代性变革的国家和未能驾驭现代性变革的国家之间出现权力鸿沟,使“无中心的多元世界”让位于“中心-边缘”的世界格局,并让西方国家在其中获得了全面的优势。此外,诸多的国际行为体也由此生成:理性民族国家、跨国公司、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它们已经成为国际事务的主要参与者。一言以蔽之,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全球性结构和国际行为体,实际上是“漫长的十九世纪”中全球转型的产物。如今,这一“中心-边缘”的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又一转型,即走向“去中心”的世界格局。

本书认为,全球转型最关键的三个组成要素在于:工业化、理性国家建设、以及“进步”的意识形态。其中,两次工业化浪潮改变了权力的模式及来源,理性国家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基本形态,而包括帝国主义、“科学”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等在内的“进步”的意识形态则塑造了文明的标准,勾画出“文明”与“蛮族”两个世界的分野。十九世纪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是史无前例的。全球转型中所孕育的现代性将社会资源引入权力模式之中,至此权力不再仅仅与实体资源划等号。总而言之,十九世纪中涌现的深刻变革,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基本面貌。本书将关注点置于十九世纪,以全球转型作为国际关系的起点,重新定位国际关系学科的根基,并确立理解和教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关系的新途径,为我们理解当今全球转型的历史脉络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

袁志刚教授指出19世纪发生的诸多变化对理解当今世界的变化仍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正如本书所述,探究跨国公司、种族主义、国际组织等形成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未来国际形势发展的方向。同时,袁志刚教授对如何做好一篇书籍报告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