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61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1-11-10 浏览次数:

2021年11月10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61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朱笑妍同学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樊潇彦副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朱笑妍同学报告的内容是哈佛大学教授Raj Chetty在2020年美国西部经济学会(WEAI)上关于机会平等的报告。作者从机会平等的地理差距、影响因素以及居住地的因果效应进行了报告。

作者从收入的代际持续性角度考察了机会平等。从美国全国数据角度看,父母收入排名越高的儿童长大后平均收入排名也越高,显示出代际收入的持续性。特别的,作者关注了父母排名在25%的儿童;全国范围内,这些儿童长大后的收入平均排名为41%,平均收入为32000美元,作者以此作为美国全国向上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图1 美国向上流动性地区差异


利用微观数据,作者从Commuting Zone(通勤区)的角度考察了这一数值的地理差异。使用各个Commuting Zone的数据预测父母收入排名在25%的儿童长大后平均收入,作者发现了显著的地理差异。如图1所示,美国西南地区这一数值普遍低于32000美元,向上流动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美国中部地区这一数值普遍高于32000美元,向上流动性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种族和性别是重要的差异来源;而地理差异在给定种族和性别的条件下依然显著。进一步作者以人口规模更小的Census Tract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就业率、大学学历比例、高于贫困线比率、平均收入和社会资本与向上流动性有正向的关系;而工作可得率、单亲家庭比例和黑人、西班牙裔比例呈现出负向的关系。而且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只在0.5英里的范围内有显著的效应。

作者接下来进行了因果效应的识别:居住地向上流动性会对于这里儿童长大后的收入水平造成多大的影响?作者首先利用随机试验Moving to Opportunity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因果效应识别发现,居住在向上流动性更高地区的儿童,长大后平均收入也越高;这一因果效应约为0.7。接着,作者又利用微观数据构建了准自然实验,也识别出了邻里向上流动性对于儿童未来收入的因果效应。

基于这一结果,作者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搬迁补助和信息服务,支持低收入家庭搬迁到高向上流动性的地区居住。但是如何通过政策实际提高一个地区的向上流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创新是向上流动的一种途径,专利持有者们往往更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

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对文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