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62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伍曼玮同学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封进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伍曼玮同学报告的内容是著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1930-2018)的著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围绕“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展开,对比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理论,从国际货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国际金融等方面展开并对比三大主要流派的异同及影响,最后总结并展望国际经济新秩序。
作者首先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入手,先后分析了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政治经济学的三种思想观点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动力。作者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关注“国家与市场”这一对概念。国家是政治的化身,而市场则是经济的化身。政治经济学需要面对并且回答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市场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根源及作用、经济变化与政治变化的关系以及世界市场经济对国内经济的重要意义。而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应,经济自由主义的局限在于人为地割裂了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并把现存的社会政治结构看成既定的,经济民族主义则认为国际经济活动是一种唯一的并且永远不变的“零和”游戏,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把经济问题(生产和物质财富分配)放在它应占的地位上,放在政治生活的中心或者接近中心的地位,既注重市场经济对财富分配的国内影响,也注重国际影响。在谈及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动力时,作者介绍并对比了当代三大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它们分别是二元经济论、现代世界体系论与霸权稳定论。
接着作者详细分析了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等在内的多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现实问题。在国际货币问题上,作者将地理大发现以来分为了两个时代,一个是硬币时代,一个是政治货币时代,而政治货币时代又可以细分为传统的金本位制(1870-1914年)、英国领导权结束和美国领导权确立之间的空位期(1914-1944)、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6年)。在国际贸易上,作者对比了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主义,回顾了经济自由主义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再到新古典的发展,与之相对的是经济民族主义从重商主义到德国历史学派以及新保护主义的发展,作者认为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必须建立在牢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作者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与依附问题,分别从跨国公司的母国与东道国的不同政治经济关系着眼,并总结了新跨国公司主义的三个趋势(1)与“横向”相对的“垂直”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增加;(2)跨越国界的公司内部联盟的扩大;(3)在国外生产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就地销售的重要性增加。在依附问题上,作者同样对比了经济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不同观点。在国际金融问题上,作者认为战后时期全球金融体系出现三个历史性的事态发展:欧洲货币市场、全球债务问题以及日本崛起。
最后作者谈及全球政治经济的转变并对国际经济新秩序做了展望。关于全球政治经济的转变,作者主要介绍了关联论和结构论,指出国际政治经济的结构变化主要有三点,即美国霸权的兴衰、供应条件的变化、需求管理的局限性。作者最后展望国际经济新秩序,认为在美国霸权衰落的背景下,需要实现多边领导与政策协调。各个国家都需要在国际准则与国家自主问题上作出选择,作者进一步认为具有巨大国内市场、唾手可得的资本或技术垄断权等筹码的国家,依靠执行部门保护主义将会成为主要优胜者。
袁志刚教授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局限除了把现存的社会政治结构看成既定的之外,经济自由主义还往往易于忽视经济活动后果的道义性和平等性,同时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些假设也往往受到现实的挑战,微观效率往往会导致宏观的无效率,尤其是在当下的数字经济时代,需要解决好垄断、贫富差距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