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63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余宇新老师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樊潇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葛劲峰老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余宇新老师报告的主题是“对数字技术革命的理解”,报告分为两个部分:(1)为什么会发生数字技术革命,(2)从社会分工模式和经济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对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发生数字技术革命?余宇新老师认为数字技术革命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某种程度上,人类的演化历史就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根据人类对环境信息提取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信息技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观的环境信息提取与利用的时代,其中的代表就是蒸汽机发明和应用;第二阶段是抽象的环境信息利用时代,需要根据环境所抽象出的理论体系指导作为发展基础,其中的代表就是电磁波技术的应用;第三个阶段即自觉主动信息化、数字化所有环境对象和想象对象的时代,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产生了以计算主义来看待世界的思潮。在信息技术变革的历史过程中,技术变量发生了由“慢变量”向“快变量”的转变,加速发展特征明显,越来越接近于技术的极点。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充分获得信息,更有效利用好信息,挖掘信息的价值,组织有效的信息处理方式等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关键的驱动力。
接下来,余老师从社会分工模式和经济组织形式演变两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社会分工问题是人类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数字技术通过对个体赋能,升级了使用工具和影响力,凸显了机器的主体性价值,变革了人机分工模式。人与机器的分工从生产合作模式开始转为决策合作模式,在未来,社会稀缺的将是学习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但如果在人机合作分工发展过程中,机器对人的替代效应过大、替代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个体发展前景的暗淡,社会分工系统的分配体系将崩溃并引发价值理念变化,人本身的再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受到冲击。
在经济组织形式演变方面,信息技术的分享、交换、传递等功能让信息要素成为了经济资源整合的重要力量。技术快速迭代与知识的快速累积进步,使得经济组织只能通过保持开放姿态并不断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与知识要素来维持自身竞争力,未来开放性与包容性将是新组织形态的重要特征。而金融资本则只能从属于技术和知识资本,借助某一具体经济组织平台来发挥资源整合与价值创造的作用,资本至上的组织模式将不再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主流。
袁志刚教授认为技术进步,尤其是技术由一个“慢变量”变为一个“快变量”,会极大冲击社会分工体系的稳定性。与此相伴,技术进步可能引发人们对于机器替代的恐慌,比如对机器是否会统治人、对于大规模失业的担忧等,这种恐慌是周期性的,并不新鲜,在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时期都有发生。随着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极大进步,未来生存需求将不再是人的主要关切,按需分配或成为现实,而那时人的价值观和灵魂追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