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64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1-12-15 浏览次数:

2021年12月15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64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郑钧译同学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封进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郑钧译同学报告的内容是哈佛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系教授Dani Rodrik的论文“Why Does Globalization Fuel Populism? Economics, Culture, and the Rise of Right-Wing Populism”。文章探讨了全球化冲击在推动右翼民粹主义运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者先对选举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实证分析,然后建立了全球化推动民粹主义的理论机制框架,并围绕这一框架梳理介绍了大量实证文献。

文章首先利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选举数据,实证探究了关注2012年支持奥巴马但在2016年转向支持特朗普的选民特征。结果发现,这些转变者与其它特朗普支持者相比更担忧自身财务状况、看好监管金融全球化;与其它奥巴马支持者相比,他们表现出更强烈的种族敌意,更严重的经济不安全感以及对国际贸易和移民持更负面的态度。因此选举行为和人们对经济的看法、种族态度及反全球化观点关系密切。

为了进一步说明全球化推动民粹主义的具体因果机制关系,作者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框架。框架中包含如下图所示a、b、c、d四个不同渠道,又可以进一步被区分为政治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政治需求即指选民的偏好,政治供给则是指政客与政党的竞选纲领和施政政策。全球化首先通过造成经济冲击发挥作用,然后经济上的冲击又可以通过直接渠道,或者通过改变人们身份、文化观念这一间接渠道,影响政治的供给或需求,从而最终影响政治选举结果。

以这一理论框架为基础,文章围绕全球化的三个方面:贸易、移民、金融,介绍讨论了大量实证文献及其研究结果。随后作者还重点强调了文化因素作为间接渠道发挥的重要作用。文化可以作为一个潜在因素,激活并放大受经济冲击地区人民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在身份、种族等问题上的分歧。因此,本文理论机制中的间接渠道的效应可能超过了直接渠道。这也可以解释了为何全球化在推动民粹主义方面相比其它经济冲击作用更突出,以及为何是右翼民粹主义而非左翼更能够从全球化中收益。

葛劲峰老师评论了文章的理论框架,认为将影响机制区分为直接经济渠道和间接文化渠道很重要。在经济机制上,选民会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文化机制不同,选民更容易被极端而敏感的身份、种族等话题吸引。袁志刚教授也对此做了补充,认为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分析方法有着不足,在选举研究中需要考虑更多文化等非理性因素。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