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5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82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6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范剑勇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本次报告的题目为《全球困境与中国政策选择》。
袁志刚教授首先分析了目前全球政治局势。袁志刚教授认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力量冲突;经济增长东升西降将成为事实,国际博弈由正和博弈 走向零和博弈。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入手,袁志刚教授将世界分为几大文明分析目前的世界局势。全球主要有欧洲文明、亚洲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等。文明冲突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本力量。目前,人类科技和生产能力可以解决全球贫困问题,但是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是实现的阻碍。全球政治格局存在着战争与和平两个极端,我们应当努力向着和平一端靠近。去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本质是代理人间的冲突;以此为鉴,我国也需思考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过去三年内,受到疫情和战争等因素的冲击,全球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袁志刚教授指出,收入差距、人口老龄化、环境压力和数字技术革命将成为全球经济体共同面对的四大矛盾,也将阻碍全球化的进程。全球产业链曾是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力量,但其锻造逐渐由跨国公司为主走向主权国家为主,效率原则让位于安全原则。以美国为例,美国近期大力推进产业链布局的在岸化、近岸化、友岸化。然而,政府行为与市场力量间存在着矛盾。美国推行的进口替代政策导致了产业政策较高的成本、通货膨胀与欧洲日本等贸易伙伴的利益损失。为应对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去年以来美联储不断加息,与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严重冲突。近期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就与美联储不断加息、降低资产账面价值有关。美国在产业链安全的目标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违背的,近期欧洲、日本等也在不断减持美国国债。欧洲近期面临着俄乌冲突后的能源危机、制造业转移、英国重返欧洲等政治经济困境。与欧洲较高的一体化程度相比,亚洲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在中美脱钩的背景下,亚洲国家未来的合作方式与深度还未可知。
袁志刚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在中美脱钩的背景下,中美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与欧盟、东盟贸易数额上升,制造业回归初见成效。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出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国民消费方面,我国家庭资产组合出现了变化,家庭的储蓄存款上升,住房贷款大幅下降。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配。在投资方面,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复苏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基础设施进一步投资面临着Reits难题,未来需要对于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资产定价。从目前宏观政策角度而言,中美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取向一致,但是宽松货币进入经济的渠道不同,带来的通胀结果也不同。人民币国际化道路需要在全球困境下进一步思考短期道路与长期道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需要确权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在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和知识生产、创新体系需要配合。
参与讲座的各位老师们围绕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的葛劲峰老师提出,疫情以来美国出现居家办公的风潮,一定程度带来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增长放缓。范剑勇教授指出,美国劳动力技能溢价在21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下滑;社交能力正在带来不断增长的溢价。封进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时代,学者需要不断加深对于经济学的理解,基础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此外,关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范剑勇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