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80期在腾讯会议室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陈沁博士作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葛劲峰老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陈沁博士的报告共分为两个模块的内容,第一部分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口情况;第二部分利用疫情大数据,分析走向共存的代价。
第一部分,有关中国人口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了七个维度:人口的出生、流动、老龄化、就业、资产、消费,最后讨论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出生人口来看,近十年来育龄女性人口大幅下降、女性平均生育年龄持续增长,影响生育数据的主要因素是女性的受教育结构。分城市来看,超大城市和收缩城市出生人口衰减最快。人口的年龄流动与学历流动可能塑造未来的产业结构:分年龄层的数据说明90后人口的流动情况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超大城市和一线城市吸引更多90后人口流入,相对挤出了70后人群;学历流动也有相应趋势,过去十年内,北京和上海用高学历人口流入,高中及以下教育水平人口流出。
第三个分析维度是人口的老龄化。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家庭养老支撑,二是社会支撑,即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一些城市来说,倾向于采用与年轻人同住,即家庭养老的方式来消化老龄化问题;而对于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而言,50-69岁人口占比较高、赡养比较低,这些地区养老金的现收现付制支撑压力大,需要寻求家庭支撑和社会支撑以外的其他方法渡过人口老龄化。
就人口的就业而言,在过去十年内,全国各城市中,农林牧渔业就业占比大幅下降,制造业就业占比小幅下降,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以上升为主。有关人口的资产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车辆普及率大幅上升,且目前车辆普及率较高的城市未来可能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从房价和住房供需紧张程度的关系来看,我国各城市呈现较显著的供给越紧张、房价上升越快的关系。第六个评价维度是人口与消费,陈沁博士评估了每种消费品类的主要影响因子,例如,城市就业结构和家庭结构对美妆护肤消费影响较大、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城市的住宅消费等等。
最后,陈沁博士讨论了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结果显示,0岁人口占比高的城市未来十年的消费和GDP增长都会更快,而50-54岁占比高的城市未来十年增长相对缓慢。由此可见,人口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长期且持久的,需要研究者们密切关注。
第二部分,陈沁博士主要从医疗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当前的免疫水平与超额死亡、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比,三个方面分析了走向共存的代价。
首先,从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来看,陈沁博士首先计算了我国可以使用的ICU病床量,用以估计医疗资源供给;进一步地,使用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在BA2和BA5疫情数据,估算在共存条件下我国的医疗资源需求。对于医疗资源需求的测算共有四种参考模式(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波BA2感染,新加坡第一波BA2感染;香港第二波BA5感染;新加坡第二波BA5感染)。数据测得在BA5感染的情况下,我国平均ICU使用率达到使用极限,一些城市的医疗资源供给小于需求,需要医疗资源支援。结合文献研究结果,陈沁博士认为我国更应该参考第一波BA2感染的数据,但在此估计条件下,我国的医疗资源很可能被疫情引起的需求增加击穿。
就免疫水平与超额死亡而言,我国整体疫苗接种率和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不仅远低于新加坡在BA2疫情的疫苗接种率,且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位。今年3月香港的超额死亡率为17%,换算到我国将是170万甚至更高的超额死亡。如果我国的免疫水平能够达到2021年10月新加坡的水平,超额死亡将是50万或更低。
陈沁博士进一步研究了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2020年零售娱乐场所和工作场所的人流量相比疫情前下降了50%,于2021年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并有上升趋势。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经验对比说明,疫情防控“长痛不如短痛”,利用两国的数据估算得到BA5的防控成本是BA2防控成本的3.5倍。陈沁博士认为,我国疫情防控正处在两难阶段,封控面临经济成本、共存面临死亡成本。
参与本次活动的各位老师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袁志刚教授认为,面对疫情的政策需要参考更多意见,陈沁博士利用丰富的数据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也为各位老师同学提供了很多新的学术思考。葛劲峰老师进一步补充到,奥密克戎疫情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防控政策调整需要做到错峰和资源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