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74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2-09-28 浏览次数:

2022年9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74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6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的葛劲峰老师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和樊潇彦副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葛劲峰老师报告的题目是“创新在停滞吗?“报告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创新效率的长期下降趋势、创新与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创新体系:政府与市场。

首先,葛老师展示了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创新演变趋势。以美国为例,用劳动生产率代表的创新水平呈长期下降趋势:1920-1970年的50年间,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2.8%,接着从1970年到1960年降至1.8%,又从2006年到2016年下跌到0.9%,70年代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长下降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新技术所推动的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在下降,二是创新的新颖性在下降。如图1所示,1930年以来,自然科学研究者的数量大大提升,但研究生产率却不断下降(Bloom et al.,2020),也能从侧面说明创新的新颖性大大下降。

图1 美国自然科学研究者数量与研究效率


尽管当今的新发现层出不穷,但人们更担心的是,科学中突破性的发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葛老师介绍了一个衡量创新新颖性的指标:CD指数(Consolidating/Disruptive Index),它衡量的一项研究的颠覆性大小。该值在-1到1之间,越大说明研究的颠覆性越强。图2展示了论文和专利网络计算而得的CD指数(Park et al., 2021),可以发现1945到2010年间,突破性的发现在社会科学、物理学、生物兼医学以及通讯技术这四个领域中的比例都在变少。创新的新颖性下降的一个原因是知识的负担(The Burden of Knowledge),即现在的创新需要更强的跨学科背景和合作。最初的科学研究更加依赖于个人或天才,现在的科学技术更加依靠团体和组织,科学机构,科研的体制结构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增加了创新研究的难度。

图2 颠覆性研究指数


国家的创新体系出现系统性结构性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创新的新颖性下降。过去三十年来专注于研究的大学和专注于发展的大公司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大学生产的知识难以转化为实用于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而公司的应用型的研究也不能完全替代基础科学研究。外溢性更强的基础研究创新无法得到激励,也导致了整体创新的下降。

袁志刚教授认为正确的激励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较其他商品来说知识具有更强的信息非对称性,且知识的投入产出本身是一个随机概率过程,也不像体力劳动一样易被观察到。知识依赖于科学家的兴趣和天赋,创新的新颖性的下降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变动促使我们回归到人性本质及其行为的深入思考。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