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67期简讯
发布时间:2022-03-23 浏览次数:

2022年3月2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系列讲座167期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谢安婷同学报告,由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樊潇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琳教授等多位老师进行深入点评。

谢安婷同学报告的论文是由Pol Antràs撰写的“De-Globalization?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Post-Covid-19 Age”。文章讨论了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回顾了1986-2008年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原因,并预测了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的未来。

在全文第一部分,作者展示了一系列衡量全球化程度的指标,以评估世界经济是否如一些评论家所言真的进入了一个去全球化时代。作者发现,尽管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化的推进显著放缓,但世界贸易流量占世界GDP的比重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全球价值链贸易和跨国公司活动也只是回落到2005年左右的水平。因此,目前的证据更符合“慢球化”的概念,而不是“去全球化”的概念。

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1986-2008年推动全球化快速扩张的几股力量,并讨论这些力量在当前的变化。这一时期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成本大幅下降;二是与人为贸易壁垒相关的贸易成本大幅降低;三是政治发展使更多国家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作者认为,由于技术的不断推进和新技术的发展(例如数字技术),技术不是导致全球化放缓的原因,全球化面临的主要挑战集中在制度和政治方面。一方面,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环境已不复从前,例如WTO多边自由化议程陷入僵局、区域自由化进程停滞甚至倒退,以及中美贸易战等。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没有得到有效矫正,而对贸易分配效应的不满情绪会进一步激发民粹主义情绪与保护主义。

文章最后,作者探讨了新冠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在短期,由于全球价值链粘性,国际贸易能够在短暂崩溃后快速复苏。但在长期,考虑到本次卫生危机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政治紧张,以及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可能会使全球化的前景进一步暗淡。

袁志刚教授认为,近期俄乌冲突表明,政治上的问题是全球化可能退步的关键,这进一步佐证了本文作者的观点。对于技术的影响,袁教授补充道,虽然数字技术带动了新一轮全球化,但数字经济也加剧了企业垄断。由于数字经济具有赢者通吃的特点,现阶段的国际贸易可能会呈现出零和博弈,这将不利于全球化推进。此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还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不足。正如本文作者所提到的,投资品约占跨国商品贸易的40%,因此投资的长期下滑可能会减少贸易流量占世界GDP的比重。葛劲峰老师指出,从美国的税收累进程度不断下降可以看出,美国的民主政治正在倒退,这导致全球化在发达国家遭遇反噬。其次,现阶段的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了“深度全球化”阶段,它要求贸易开放不仅仅局限在削减关税,还包括改变其他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因此可以预期全球化推进会变得更加艰难。此外,从波兰乐意接纳乌克兰难民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宗教、文化、人种等因素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最后,在各国实际利率普遍小于零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贸易的去全球化,还应关注金融去全球化。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