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百度上的解释,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一般而言,产业政策是大国与发达国家的事情,中小国家基本上没有此类政策。所以了解国外的趋势,看看美德两国的产业政策大致就可以了:首先是德国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其二是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回归。美国历史上多次以各种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动本国的产业发展,19世纪最有名的就是三项重大促进发展的政策(金本位制、保护性关税和国内统一市场)。如今,要求高端制造业回归,无非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重现而已。
共同特点:政府给政策,主要是依靠政策引导、扶持在市场环境下的相关产业,同时,通过政府采购,来进一步推动所希望的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有关中国的产业政策的一些思考:第一,所谓产业政策,应该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民族产业政策。因为所谓的产业政策,本质上是要解决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任何一种产业政策都是一种民族的产业政策。也许在这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国际合作或者引进相关技术,但本质上却是要推动自身的产业发展,也就是民族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我想大家会有清醒的认识。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中国的产业政策既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基本的国情是,中国虽然经过了一个工业发展的阶段,但产业无论从结构还是从行业而言,都还需要进一步的补课,当然,中国的工业门类齐全,这在全球也是不多见的。但中国很多产业大而不强,很多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手中,使中国的很多行业本质上成为了组装工厂。
而一些资源型行业,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升级空间,包括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由于技术含量不高,种类不齐,所需的一些特种刚材依然需要进口。至于半导体等行业,更是需要加大发展力度,才能适应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需要。另一个与国外发达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无论人口还是国土比欧洲还大的超大型经济体。这个超大型经济体,不仅大,而且从东到西,从沿海到西部边疆,发展程度也有巨大的差异。
事实上,如果按照世界划分第三世界的标准,中国可以按照经济发展的水平分为四个世界:北上广和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特别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发展的差异,一方面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换言之,国内的产业要适应国内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也要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这使我们的产业发展,不仅要有高大上的,也要有中低端的。不能一说到产业升级,就是芯片、智能一类的东西,而忽略了13亿人大部分人的日常消费用品的生产的升级。同时,这样一个差异化的超巨大市场,也给我们的产业政策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优势与空间。
第二,由第一点拓展的第二点就是,我们应该基本奉行产业转移的国内消化战略,一些需要满足国内消费的产品,比如服装鞋帽,轻工产品等,不能轻易地转移到国外,即便一些厂家要转移到其他国家,国内也必须保持足够的生产能力。
尤其在边疆地区,一些如纺织厂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却对稳定民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因此产业政策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而不是单一的行业扶持政策。除开一些基础性建设行业的国家主导,大部分产业应该奉行民营为主的战略,也就是国家给政策贷款和采购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此外中国的产业政策绝不能一哄而上,集中于所谓具有创新点的行业,如同曾经的光伏产业那样。高中低的各类产业都需要不同的扶持,扶持的一个硬指标就是市场的需求,中国本身就有巨大的市场,因此涉及民生的用品,应该更多地考虑国内的需求。
第三,在国内消费提档升级的阶段,我们有必要重提产业方面的进口替代政策。这一政策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但在中国高度发展30年后,这一政策有必要重新登台。那就是中国的消费升级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将这种消费能力留在国内的问题。
在这方面,国内的各个产业不要只是盯住出口,而应该按照国外的标准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质量,打造与国外产品质量等同或者更高的产品,来满足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的需求。国家应该制定新的中国标准,应该略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这并非不能做到,而是国内市场鱼龙混杂,好产品不能优质优价,而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再发生。国家出台标准后,要实施严格的认证措施,一经发现质量滑坡,立即取消资格。同时,对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有关部门必须受到监督。
最典型的就是医疗器械和用品行业,本来人造骨骼和其他医用材料并非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但国内多年却没有什么进展,将巨大的利润白白奉送国外企业。
反观美国,其医用器械市场占据了全球 41% 的市场份额。2012年就达到了647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出口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虽然拥有 16000 家企业,但技术含量都不高,中高端产品非常少。这意味着大量的资本其实在低端领域火拼,而高端市场却空间很大。中国在这方面必须尽快实现对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战略,以期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须知,目前国内医疗的很大一部分开支,就是用于使用了进口药品和器械。一个十分怪异的现象是,同为发展中大国,印度的一些防治癌症的药品,国产化后的价格却很低,以至中国患者在国内买不起同类药品还要在印度去购买。这些药品国内完成能够生产,为什么不实行进口替代?其他行业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我们应该列一个目前还在大量进口的清单,看看哪些是可以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则给予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料扶持。尤其重要的是,要对国家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因为很多类似产业的发展不健康,并非这些行业自身不努力,而是相关部门只对外国公司开放,却严禁国内相关行业的产品进入,这些部门是否已经买办化了,值得认真调查。
如果说以前国内的很多产品都可以正常使用,比如麻醉等,改革开放后反而不能使用了,基本被国外产品占据,就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情了。反向推理的结果,是相关的产业主管部门,是专门压制国内产业而鼓励国外产业占据国内市场的。乃至一些产品甚至要出口转内销才行。
第四,中国的交通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意义。使国家重新整合,国家的经济逐步一体化,比如传统的农业、牧业区域性很明显,国土面积的广大也使得国内的一些省区的交通难度甚至远超出国。
这一轮的产业政策,不仅是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产业问题,而是应该通过产业调整,将中国真正整合成一个现代国家的问题。比如传统的农牧区域,经过这次的产业调整,建立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牧业,原来逐水草而居的方式逐渐地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使中国所有的区域在现代经济的平台上成为一体。
最重要的,是不仅要使各个县市,而且使中国绝大多数基层农村,都要在软硬件上都迅速地与发达地区同步,也就是交通要道路硬化,水、电、气、网络要全通,基层的现代服务部门,包括政府部门要能发挥职能,不能虚化。上岗的人员,可以统一进入国家编制。这样一个长期而巨大的社会改造工程,其所需的资源和各种材料,必然对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因此,从这一轮的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要实现的,绝不仅仅是产业升级的问题,而是中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