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余泳泽:自主创新政策的误区与陷阱
发布时间:2017-02-23 浏览次数:
余泳泽 |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导读: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也正在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化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有效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经济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深刻反思和评价既有产业政策的利弊,确立面向未来的产业政策取向,重新界定政府干预边界和方式,推进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向法制化轨道过渡。

2016年8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货殖365经济社就“面向未来的产业政策”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场专题讨论。以下为根据此次圆桌会议整理的十四位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中国创新活动的一些现象,第二个是有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中的一些争议,第三个是技术创新政策的一些讨论。

1.中国创新活动现象

第一个就是中国创新活动的一些现象。对中国创新活动现象的观察部分来自我在天津高新区管委会工作的经历。

从数据角度看,中国的创新投入近些年来一直高速增长,现在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跟法国和英国的水平基本上差不多。但我们回过来再看,我国的TFP水平,近些年来是持续的下降。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陷阱,创新投入告诉增长与技术进步水平低下并存,这是我们叫“之谜”,或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提出了一个适宜性创新模式的选择的解释思路。原因在于什么?中国的区域创新模式存在问题,其实在R&D投入上也存在着锦标赛的效应,为什么存在着锦标赛呢?

我在当时在高新区负责科技项目的申请,下面的企业申报这些项目,项目申请有一个基本的门槛,其中一个重要的门槛就是研发投入占比这个重要的门槛,达到这个门槛,企业才有申报的资格,企业提交的材料都会达到这个门槛,我回头私下问过企业,你们的研发投入怎么来的?他们基本上都会说是随意填写的,只要是投入的我就都填入,研发工资都算在里面。

那么,项目审批拿到之后怎么考核呢?就是你的专利这或者是软件著作权数得达到多少。 考核的时候他们随便到软件行业协会随便做几个软件著作权就可以。只有是否产生经济价值,他们可能并不关心。一方面R&D投入没有考核的,另一方面创新专利产出对整个的生产活动基本上没有效果,只是为了应付结项。所以,我认为R&D的水分其实很大。

以上是微观企业角度的观察,其实在宏观上更严重。随着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提出以后,国家需要地方政府经济转型,经济转型的一个可参考的数据就是R&D占GDP的比重,我收集了很多市一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指标的设立情况,很多城市都把它的R&D占GDP的比重设立的非常高。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就会形成层层的“锦标赛”体制,这是一个体制性问题,地方政府对自主创新太过于盲目崇拜了。一提到了地方政府的技术创新,一定是自主创新,“我的自主创新的力度有多大”。就某些地方政府而言,自主创新不一定是有效的,有的时候模仿性创新反而更有效。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创新的投入结构的问题。我们不考虑R&D投入的数据本身,从内部结构去看,创新价值链把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基础研究的阶段,就是知识创新的阶段,第二个是科研创新阶段,属于研发创新阶段,第三个是产品创新,属于企业创新阶段。

中国现实的情况是基础研究占整个R&D投入的比重不到5%,科研创新投入占整个研发投入不到12%,更接近于产业化层面的产品创新比重超过80%。OECD的平均水平大概是基础研究是20%,研发创新是30%,产品创新为50%。这说明中国是太过于企业层面的创新,企业层面的R&D投入比重为什么那么高?这是因为企业R&D投入的数据水分更多,可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R&D更真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的创新投入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看不尽合理,我们的基础创新研究的力度不够。

2.创新模式选择的争议

第二个有关创新模式选择的争议。从理论来说为什么我国在模仿性创新和自主创新会存在一个争议。这源于中国是遵循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的争议。

竞争优势理论下,我们的想法就是如何实现技术赶超,一定要强调的是自主创新。

如果在比较优势理论下,我们现在还是存在劳动力禀赋优势,研发资源禀赋还在落后,包括我们的技术自生能力比较差,我们要一步步去做,采取渐进式路径,先提高要素禀赋,然后技术创新是采取消化吸收、引进、模仿,渐进式的。在竞争优势理论下一味的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盲目崇拜的。

两种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创新选择在政策制定上也是有争议的,到底我们是遵循比较优势还是遵循竞争优势,如果是竞争优势的话,一定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当然这里面我提出一个观点叫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的观点。

由于中国是一个区域严重不均衡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模式不应该选择一刀切战略,不同的地区应根据它的要素禀赋情况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北京上海等典型的发达地区,完全可以遵循竞争优势,完全可以搞自主创新。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可以采用模仿性创新或者是尽可能吸收创新外溢。

因为我做了一个实证研究发现,包括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要素禀赋等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选择自主创新的模式选对技术进步或者产业发展是有效的。如果你低于这些门槛的时候,你盲目采取自主创新模式的话,可能是无效的,是损失经济增长效率的。


3.创新政策分析

第三个创新的政策分析和讨论。第一点就是像奥运会一样,举国体制。举国体制下进行创新活动有优势也有劣势。

我原先一直认为中国的自主创新水平比较低,很少在国际上技术创新有一个非常前沿的技术。但后来看了一个微信介绍中国的前沿技术,发现好多技术中国是走在世界的前沿的。

反过来,我们再看什么样的技术领域中国在世界上达到了前沿,举国体制下搞的这些技术。航空航天、深海深潜,量子技术等等这些领域,反而在一些像芯片等非常需要产业化市场化环境下的技术,中国还是在落后。

第二点,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不管是创新的政策还是其他的产业政策,初衷肯定是好的。但到地方政府去制定政策执行的时候,我觉得会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地方的产业政策已经演变为政府招商政策。例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我认为一旦一个城市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之后,从创新的投入到创新的产出肯定是增长很快,但创新的效率我认为不一定是高效的。可能更多的是类似于拔苗助长的效果。把量做上去,它的效率可能是低下的。    

到底国家层面的创新的政策或者创新的支持是一种挤出还是一种挤入。这里,很多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很多研究结论都支持挤出效应。如果把创新活动看做是一个价值链、产业链或者是生态链,国家层面的政策到底是支持哪块?我同意寇老师的观点,一定要发挥资本的杠杆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直接补贴企业,给企业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是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第三点,创新是支持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我们的钱很多时候是往下洒,不管效果,或者集中力量支持一个大企业,行不行。现实的情况是如果我钱给大企业,其实对于大企业不缺这部分的钱。那如果我把这些钱给中小企业呢?这需要一个筛选的过程。创新的投入到底是支持大企业还是支持中小企业,这也是一个政策的争议。

第四点,我们的政策如何去实现雪中送炭的效应,而不是锦上添花的效果。目前更多的创新支持政策对企业的筛选标准往往都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拿到那些政策的企业往往是一些已经成熟的企业,不是最终需要钱的企业。最需要钱的企业,反而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它的政策制定大概有几个目的。第一,如何稳定创新的预期,因为创新是高度不确定性的。第二,如何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第三,如何减少不确定性。

最后,如何发挥创新的外溢性。我觉得从创新政策角度,以这四个目的为前提,出发点,制定政策,应该是没有错的。以上是我对创新政策的一些基本想法。供大家参考和讨论。谢谢大家。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