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袁志刚、高虹:宏观经济学发展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7-02-23 浏览次数:
本文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和高虹博士于2016年11月发表在《改革》杂志的文章简介。

摘要:以经济主体的跨期最优化和市场一般均衡为基础,“微观化”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趋势。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下实现了方法论上的统一,该方法为宏观经济变量在稳态周围的周期性波动提供了解释。然而,2007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的风险挑战了主流宏观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宏观经济学理论范式在危机前、后发生改变。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并不适用于DSGE的分析框架,更多地应该从制度层面和结构层面展开对宏观经济短期波动特征和长期增长趋势进行研究。在未来,随着经济逐步趋近一般均衡状态,中国的宏观研究应构建统一的框架解释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周期性波动。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陈寅恪
 
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来自对现实世界新问题的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孕育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1970年代的“滞胀”则推动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同样地,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宏观经济走势向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新挑战,如何解释短期需求端冲击却导致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低利率环境下如何实现实体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稳定的统一,零利率下限约束下的货币政策设计和效果等问题,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无法得到解释。

从趋势上看,以经济主体的跨期最优化和商品、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均衡为核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DSGE)模型逐渐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在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科学化”的同时,也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分析宏观经济表现、货币政策效果和金融稳定的主要政策工具。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DSGE框架下实现了方法论上的统一。但是,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DSGE模型受到了广泛的批评,金融部门缺失,模型假设缺乏现实基础,模型估计方法主观性强等问题削弱了宏观经济研究的现实解释力和对政策的指导作用,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完善。

与DSGE方法在国际上的大热不同,DSGE模型在有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这主要和中国经济的制度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有关。DSGE方法通过在模型中引入技术、偏好或者货币政策冲击,刻画了宏观变量在稳态均衡下的周期性波动。然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尚未达到稳态均衡的状态。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学家主要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Lewis(1954)两部门经济模型,分析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再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出、投资、生产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趋势性发展。随着中国转型的逐步完成及经济向稳态趋近,传统重增长的宏观经济研究范式也需要转变,以在统一框架下同时解释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对宏观经济供给端和需求端因素的互动,资产负债扩张和实体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扭曲背景下金融放松管制的福利效应等问题的研究既是中国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宏观经济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本文首先以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发展为切入点概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指出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化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以实周期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为例,介绍了两个典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针对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宏观经济发展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在第三部分概述了当前对DSGE模型的主要批评。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前沿文献,指出趋势性增长和周期性波动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若干兼具理论和政策重要性的研究问题。最后是全文的总结。

 全文请见《改革》杂志。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