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王永钦:中国经济改革之河的“此岸”与“彼岸” ——评袁志刚教授《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型问题探索》
发布时间:2016-05-30 浏览次数:
中国经济改革之河的“此岸”与“彼岸”——评袁志刚教授《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型问题探索》
 
作者:王 永 钦*
 
       袁志刚教授早年负笈法兰西五年,师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非瓦尔拉斯均衡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人物让·帕斯卡尔·贝纳西教授,系统地学习现代经济学的真经,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990年代初学业完成后毅然回国,积极投身当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对中国改革的思考, 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从计划经济的“此岸”到市场经济的“彼岸”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从非均衡或者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状态到均衡的过程。瓦尔拉斯均衡是指完备市场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的市场(包括各种产品的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资产市场)都是完备的。瓦尔拉斯均衡的一个理想版本是:不仅市场是完备的(complete),每个市场还是完美的(perfect)、充分竞争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垄断等“摩擦”(friction),只需价格机制便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阿罗和德布鲁在1950年代正式地证明了,这样的经济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社会福利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每个人的福利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除非使得至少一个人受损。这就是著名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这显然是一种高度理想的状态,即使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可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但是它们的确比较接近于这一状态。
       非瓦尔拉斯均衡中,有些市场是缺失的,有些市场即使存在,也是不完美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存在全局意义上优化资源配置的价格体系,即使存在着的市场的价格体系本身也是扭曲的;这就意味着,还必需价格以外的工具(如配给等数量型工具)来实现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一定的均衡——这种均衡就是非瓦尔拉斯均衡。
       转型经济和大部分发展中经济显然都处在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袁志刚教授擅长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经济学显然是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和转型问题的一把利器。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袁教授用这把利器,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转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家文库”新书《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型问题探索》,系统地收录了袁教授近二十年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转型问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曾发表于国内的权威学术期刊,内容涉及非均衡理论;国有企业问题,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就业、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居民储蓄、消费和房地产问题,创新和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问题等等。这些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所有重大结构性问题,体现了一个中国经济学家在改革的大时代直面现实的使命感;由于袁教授熟谙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前后一致、逻辑自洽的理路,即非均衡的方法。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读者的收获会更大。下面我将沿着这个思路,择取自己阅读本书的几个体验,与读者分享。
       从非均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的经济体,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尤其表现在,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都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且,在不同的转型阶段,会表现为不同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市场的不完备和价格的缺失,在经济的很多领域,数量约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而不同的数量约束对宏观经济会有不同的影响,阅读袁教授在这方面的分析,可以感知其对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驾驭已臻炉火纯青。袁教授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也洞若观火,他对中国宏观经济中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拿通货膨胀为例,与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大部分表现为一个货币问题不同的是,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中,由于在某些部门存在着数量限制(即“短边”),通货膨胀很多时候是由于经济中的这些“瓶颈”部门导致的;由于不同转型阶段的“瓶颈”部门不同,所以中国的通货膨胀在不同阶段的成因和机理也不相同,相应的政策措施也应该不同。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收入分配问题、失业问题等等。从这个角度,读者们会更容易理解本书的相关内容。
      从非均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结构性转型问题。中国不仅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转型经济体,还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因而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性转换的过程,集中体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上,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还赶上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这方面,非均衡的视角同样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从劳动力市场来说,中国是典型的刘易斯意义上的二元经济:农村存在着过剩的劳动力,因而城市部门的工业化可以利用大量的来自农村部门的廉价劳动力。如果中国是封闭经济,如果没有全球化,中国就不能在全球的分工体系中实现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这种发展战略就不能奏效。所幸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赶上了全球化这班车。这个视角既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内部的宏观失衡现象,如劳动者收入占比下降、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和劳动者的低流动性(户籍制度进一步降低了劳动者的流动性),劳动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很低,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所得份额偏低。在袁教授的这本书中,多处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分析透彻,给我们很多启迪。
      从非均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政策。袁教授是国内最早将社会保障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之一。社会保障理论的基础是保罗·萨缪尔森等学者的代际交叠模型(OLG),代际交叠模型其实也是典型的非瓦尔拉斯均衡问题——隔代交易的市场不存在,价格机制不能起作用,所以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机会,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政策工具。袁教授收录在本书中的一系列论文,将这个重要的思想进行了深度的扩展,从而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和最优储蓄率的关系,以及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选择等问题。这些研究对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作者对其他社会政策,如就业政策、户籍政策等的分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面只是我部分的阅读体验而已,在本书的其他内容中,如国有企业的研究,金融改革的研究,消费、储蓄与耐用品的研究,人力资本和创新的研究等,读者们也会发现同样的思想之美。《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型问题探索》一书使我感到,优秀学者的思想哲学总是一贯的,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他所关注的问题都是关于中国这片热土上的劳苦大众的,这则体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作者总能抓住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的大图景(big picture),并直切肯綮。动态地看,中国经济在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跳出原来的某个(些)非均衡和瓶颈,向着均衡的体系收敛;作者在跨越二十年的持续思考中,总能够根据变化了的经济结构和新的约束,对中国经济的新病理提出新的剖析,这使得作者在中国经济改革的不同阶段的学术研究和政策思考成了值得用心倾听的时代强音。
      中国的改革之舟已远离此岸,但彼岸尚远。袁教授这些思想的光和热将帮助中国之舟在风浪中前进。
 
 


*王永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yongqinwang@fudan.edu.cn。本文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07JJD790130)、复旦大学“985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项目”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B101)的资助,特此致谢。
MORE  >>
通知公告
MORE  >>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
邮  编:200433
E-mail: essrc@fudan.edu.cn